姜莞听得昏昏欲睡,等众人发泄完便走了,旨意倒是完全没有要更改的意思。
她觉得自己已经十分厚道,肯拨冗听人撒泼。大家已经很有福气地向皇上撒了气,还有什么不满的?
至于旨意,那是绝对不可能撤回的。
而那些没有官身的大儒想要联合学生以及其余百姓用民意向皇上施压,却发现其他人对这道旨意的反应并没有很大反对。
女子做工这些年来的普及,叫百姓们几乎习惯女子出门做活。总之不过是去女工坊与在外做工的差别,反正都是干活,也就这样吧。
而这些在书院读书的学生们家中姊妹甚至亲娘都在女工坊等处劳作,他们的学费以及日常花销都是她们赚的,他们哪能反对女人做工?难不成要断自己活路?
反对的声势根本没有起来,就结束了。
城中越来越多的女子能在街上见到,不仅是行买卖的平民女子,连贵族女郎上街都勤了,也不再戴着帷帽。
她们家业丰富,手上有许多铺子,过去请掌柜照料,如今却爱自己常来看看。不少贵女因此发现贪墨之事,及时止损。
而没了掌柜,又要找新的掌柜。
女郎们怕那些老掌柜们心思太大,那些在女学当夫子的女郎倒是从手下选出善于算数的女学生去试一试,效果倒也很好。
女学生们年纪各异,虽然经验不足,但心思细腻,又肯做事,且支使她们的银钱比支使那些老掌柜要便宜许多。在女郎们家中贴心老嬷嬷的帮助下女学生们很快就上手。
旁的与女学没关系的女郎见各家铺子欣欣向荣,也央着在女学的姐妹们帮着找些人来帮忙。
一来二去女子们渐渐承担起祁国的小部分税收。
年年岁岁,地方各城改革初见成效,兼以轻徭薄税的政策,百姓们得到很大喘息。因着生活压力变小,民间农、工业反倒发展更快,粮食产量较之过去不断上升。
初熹七年,女皇在科举中添设工、农二科,更是鼓励此两业发展。科举中相关知识考校甚少,多是选拔实用人才。
有改良耕犁者,女郎不拘出身,将老农委以重任。
同年女皇又下旨意,正式宣布女子与男子同工同酬。
这本就是大势所趋,女子近些年在祁国的地位已经是以不可阻挡之势地上升。许多行业都招了女工,私下薪酬与男子也相差不太多,如今是明面上不许苛待。
初熹九年,祁国“安平化”的城池已过半,“安平化”在国内推行越发迅速。
而谢晦并未如约定那样在五年后回到晋国,他向相里怀瑾递信请辞,从此世上再无晋国太傅谢晦,只有小官谢晦。
祁、晋两国加强贸易通商,联系日益紧密,友谊同样深厚,短时间内是再打不起来的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