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有人说材料系研究生招生舞弊,上头要派调查组下来严查呢!”
“什么呀,调查组已经查过了,什么事都没有。结果告状的那个人不服气,说要当面考核,就是下个星期的事情。”
“舞弊,说的是谁呀?”
“就是材料系新招的那个女生,叫杜晓迪的……”
“我知道我知道,那姑娘长得可真漂亮,居然还有人怀疑她,还有没有人性了!”
“你不会是动了歪心思了吧?我告诉你吧,人家已经名花有主了,你没希望了。”
“我可没说我要追她,欣赏欣赏总是可以的吧?对了,是谁这么无聊,造杜晓迪的谣?”
“听说是社科院的高磊。”
“高磊,很有名吗?”
“当然有名,来来来,我跟你说说……”
没等考核开始,有关考核的消息已经在工业大学传得沸沸扬扬了。由于这件事里涉及到一位风头正劲的经济学家,以及一位漂亮而且带着几分传奇色彩的女研究生,这个八卦迅速漫过工业大学的院墙,传遍了在京的所有高校和研究院所。与此同时,另外一条传播渠道也不断地向外扩散着这条消息,这条渠道是在各部委机关里埋伏着的,比前一条渠道更加隐秘,传播速度却更快,传播范围也更广。
对于这件事,吃瓜群众们的态度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高磊做得不地道,和一个研究生为难,实不必要;另一派则称高磊做得好,研究生招生里的不正之风太多了,应当有像高磊这样仗义直言的人出来揭露一下。
两派争论的焦点,就在于那个叫杜晓迪的研究生到底有多少斤两。争论双方都同意,如果杜晓迪其实已经达到了研究生入学的要求,哪怕稍微有点勉强,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电焊工,能够考上研究生,也算是一段佳话。但如果杜晓迪其实就是一个半文盲,完全是靠关系入学的,那么高磊的揭发就是对的,国家的教育资源有限,怎么能够让这些“关系户”去糟蹋呢?
争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有人去对双方进行人肉搜索了。有关高磊的信息是比较多的,报纸上三天两头都有与他相关的消息,不过,有些来自于报纸之外的消息更容易引起观众们的兴趣,其中也不乏一些关于他的黑历史。至于杜晓迪,大家找到的信息似乎都是正面的:年轻的天才焊工,参加跃马河特大桥抢修,参加大营抢修,在日本培训……这也许就应了后世的一个逻辑:颜值代表正义,杜晓迪在这方面是得分不少的。
不时会有人跑来向杜晓迪和冯啸辰求证此事,对此,小两口表现得非常淡定。其实,这些消息恰恰就是冯啸辰授意传播出去的。他与蔡兴泉一样,对杜晓迪的水平丝毫也不担心。如果要查研究生考试过程中蔡兴泉是不是向杜晓迪漏了题,大家或许还有点不踏实。但如果是要当众考校,蔡兴泉和冯啸辰就不用在乎了。
这倒并不是说杜晓迪有多高的学术造诣,而是研究生原本就不是专家。考核一名研究生的水平,与考核一名专家是不同的。一个理论概念,研究生只要能够说出来,哪怕说得不那么准确,都是合格的。杜晓迪在过去两年中学习很刻苦,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的短板,岂能怕人考核?
高磊所以会提出考核的要求,是因为他有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总觉得杜晓迪只是一名初中生,而且又是工人,肚子里肯定是没什么墨水的。他没想到杜晓迪既聪明又勤奋,与一般的社会青年完全不是一码事,这种考核,对她而言根本就没什么难度。
这也是为什么蔡兴泉会拒绝老朋友与他约定考核范围的好意,在蔡兴泉看来,杜晓迪根本就不需要靠这些不上台面的技巧来过关,她是有实力的。
既然不用担心考核的结果,那么冯啸辰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炒作这件事了。高磊挖了一个坑,这个坑有可能会把杜晓迪装进去,也有可能会把高磊自己装进去。既然冯啸辰坚信掉进去的人不会是杜晓迪,那么他自然就应当把坑挖得再深一些,要知道,小冯也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人哦。
到了安排好的考核的日子,由机械部聘请的焊接专家杨卓然、李兆辉在岑建威的陪同下,来到了工业大学。而蔺思源则在一名司长的带领下,前往社科院,接来了高磊。教委专门派一名司长去压阵的原因,是怕高磊临时找托词拒绝出席,高磊把教委贬损了一通,教委哪能轻易放他过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