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明显的坑人吗!”
京城,装备工业公司总经理罗翔飞的办公室里,一位中年人坐在沙发上,用手拍打着一份文件,气呼呼地向罗翔飞控诉道。
此人名叫段正伟,是龙山电机厂厂长,而龙山电机厂则是国内生产发电机的龙头企业。这一次,段正伟带着总工程师全建才、生产副厂长欧桂生来京城参加定南省沙亭电厂的招标,拿到标书的那一刹那,就被气得险些吐血了。他到计委、财政部、外贸部、机械委等单位都去吵了一通,收获了一堆无奈的回复,最后才来到了装备工业公司,向罗翔飞发起了牢骚。
沙亭电厂是定南省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列入了国家重点工程名单的项目。因为项目使用的是世界银行贷款,按照世行规则,需要进行全球招标,这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也已经是常识了。
世行项目要求进行全球招标的目的有二,一是因为世行资金来自于世界各国,因此项目也应当让各国能够利益均沾,不能通过暗箱操作被少数国家垄断;二来则是希望能够招标的方式,保证中标方案具有最好的性价比,提高世行资金的使用效率。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显然并非中国人的专利,世界各国政府都明白这一点。对于本国获得的世行贷款项目,各国都会搞一些名堂,以确保本国企业或者与本国有利益关系的特定外国企业能够有更多的中标机会。当然,如果在搞了名堂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依然无法脱颖而出,就证明它们的确是烂泥扶不上墙,各国政府也不会放松要求使自己的项目受损。
中国是一个具有装备制造能力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能够获得大量世行贷款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对于世行项目的招标一向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要尽量让国内企业中标,确保肥水不流外人田。早些年,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差,很多项目拿不下来,不得不交给外国厂商做,但国家还是能够想办法让这些外国厂商把一部分业务分包给国内企业,让国内企业在分包中学到技术,同时也分到一些利润。经过十几年的技术引进,目前国内企业已经有了一战之力,便开始由分包转向了整体承接。这一次,段正伟到京城来,就是打算把沙亭电厂这个项目整体收入囊中的。
龙山电机厂是新中国最早的几家电机厂之一,早在50年代就依托从苏联引进的技术,生产出了5万千瓦的高压火电机组。60年代至70年代,龙山电机厂在缺乏国外技术参照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分别研制出了20万千瓦、30万千瓦火电机组,并生产了20多套,先后投产发电。
此外,在研制30万千瓦机组的同时,龙山电机厂还受国家计委指派,参与了6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研发工作,只是因为各种技术上、经济上乃至政治上的原因,未能成功。
1978年之后,伴随着国家的开发政策,龙山电机厂从国外引进了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机组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先是利用国外部件在国内进行组装,然后逐渐攻克重要部件的制造工艺,提高国产化水平。到90年代初,除了少数关键部件还存在障碍,需要从国外进口之外,龙山电机厂已经基本掌握了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生产技术,并形成了一部分自主知识产权,能够承担国内火电厂的建设任务了。
90年代是中国经济调整增长的时期,用电需求几乎呈指数方式上升。庞大的用电需求带来了电厂建设的高潮,而其中又尤以火电建设更为迫切,因为火电厂的建设周期远比水电站要短得多,能够尽快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此多的火电设备需求,国家是绝对不能拱手送给外国企业的,一来是因为国家没有这么多的外汇,二来则是不敢过度依赖国外,以免受制于人。想想看,如果一个国家电网中一半的发电设备是国外提供的,万一人家在其中装个木马,在关键时候启动,一半国土就得陷入黑暗,在现代化时代,这几乎就意味着不战而胜了。
也正因为预见到这一点,国家在80年代可谓是不惜重金地引进技术,迫使龙山电机厂等几家电机龙头企业尽快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形成独立的制造能力。龙山电机厂能够有底气前来参加这次招标,正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可谁曾想,定南省制订的招标文件上,第一个条款就把段正伟给打趴下了,这个条款写着:沙亭电厂拟采用4台36万千瓦机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