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舟高中就开始学日语,虽然她自觉有一些学语言的天分,但日语到底不是她的母语,她在日本生活的时间与经验也很有限——将日语转换成母语文字,因为最终的输出是母语,只需要理解日语内容,仰仗多年的母语使用经验将其本地化就好;反过来,将母语文字转为日语,因涉及到了非母语的应用问题,难度大大增加。
理解与应用,是两个层级。
许多人看得懂非母语着作,但很难用非母语写作,就是垮在了应用上。
王子舟过去做中译日,从没碰过小说这个体裁。
她给博物馆做展览翻译,给杂志做访谈翻译,甚至还帮人翻译过传记,但它们的共性是文字风格并不强烈,在翻译的过程中,王子舟从没有为风格和调性发过愁——
小说不同。
文绉绉的志怪小说如果翻译成轻小说风格,很要命。
抛开大量的专有名词不谈,《小游园-》最大的问题是半文不白。它明明讲的是一个发生在现代都市里的故事,叙述风格却与时代背景严重错位,除此以外,故事中90%的角色都呈现出一种难以捉摸的不稳定性——角色与不同的角色对话时,甚至也使用不同时代风格的语言。
在更换表达语种的过程中,如何精确保留原文中这种故意的错位,让她非常恼火,以至于完全进入到一种非理性的状态里,甚至想要隔着萤幕杀掉作者——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个周五,她因为生理痛昏睡了一下午,起来的时候天快黑了。夏季昏红的太阳压在天际线上,浮躁的气息四下升腾,屋子里却是冷的。
王子舟甚至坐在床上打了个哆嗦,随後关掉空调,起身开启了阳台门。
周身毛孔在燠热的空气里舒展,身体彷佛解冻了一样。
醒过来了。
她趴在栏杆上望向鸭川,隐约看到有人在钓鱼。
真是令人羡慕的悠闲。
王子舟忽然决定放过自己。
才两千字的段落,她为什么要强迫自己在这几天就给整本书的风格定调呢——区域性先做漂亮了,以此拿到专案,之後再细细琢磨不行吗?
勿求不可足之慾。
踩着截稿日,王子舟做完了试译。
她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包括注音、译注、标点,仔细得堪比高考交卷。
邮件发出去之後,王子舟觉得能拿到这个专案的可能性只有五成。
尽管对方给的报价这么低,在这个价格区间的非母语译员里,她的能力也许可以排进前20%,但她没有那么大的把握。
有一种自信称作“心里有数”——从小学到高中,无论考试、比赛、干部选拔、评优……就算最终结果还未发表,她也不会为此胡乱担心,因为觉得那百分百就该是自己的——大概是一种优势心理吧,潜意识里认为其他人太菜了,也没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所以笃定。
但这种优势在离开那个小镇、进入J大之後,变得不那么明显,王子舟经历过仰望别人的巨大落差之後,心态也变得保守谨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