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必须有余钱。
没有余钱,如何读书?
文房四宝且不说,就是书本,便是贵到让人想要上吊得了。
所以大都是世家子弟来为官做宰, 少有真正的家无余钱的平民能得到读书的机会。
这也就是那些大族世家们对此肆无忌惮的缘故了。
但是金秋另有一套理论。
她并不真的不让那些平民没有机会,读书习字固然重要,但是会认字就已经不错了,很多平民在特殊领域都有自己的本事,且不说别的, 就说是地方的农官,以往是一个科举出仕的读书人来做, 若真的还是会田间劳作的,那也是不错,但大都并不曾研究过田间事物的,也是先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了再慢慢接触农事,与当地的农户沟通交流, 一来二去,再与自己的知识结合, 落实到了纸面上。
金秋就不这样了,她并没有直接要求考过科举的世家子弟去任职,反是有些读过两三年书的平民子弟与地方上的有经验的老农两三人合在一起,算作一个官职他们平日里照样种田种地,但在自己的劳作之余,又多了一分工作,几个人平时不是农忙的时候就要凑一起去研究当地的土地、作物,每个月都要再与隔壁县的农官们再聚在一起,讨论相关事宜,这样一来二去,他们便可以互通有无,更能彼此促进。
除此之外,也确实需要两位总揽的农官,一正一副,正的管农事,副官则农事相关的道具与种子之类的事物。
虽然看似把机构弄得冗繁了,但其实并没有多花钱,甚至还省了钱。
除了农事之外,金秋还改革了部分机构,甚至还成立了免费的书院。
当然书院不可能是九年义务教育,但也直接把课上到了十四岁,或者超龄的,直接是三年就业培训,就业培训就就简单了家里无田地的,或者是不打算种地的,这三年里除了读书之外就要学个技能了,学技能这件事当然也是半工半读,这工的那部分,便没有工钱只管饭,工钱则就是书院用作学费了。
除此之外,她也没想把步子跨太大了。
所以,这书院也还是分男女的。
女子书院里倒是不怎么向外展露,外人也只觉得里面只是纺织刺绣之类,许多有女儿的人家是十分愿意把女孩送去的,这样便等于女儿有了手艺,以后嫁妆都可以少给了。
他们哪里知道,自家的女进去了女子书院之后,是有纺织跟刺绣,但那都是陶冶情操的,除此之外,读书学字都是小事,再就是习武打拳,还有要学习历史学习技术的金秋觉得女孩子心思细腻一些,真的就好意思把那些制造提纯的工作给她们,尤其是制造那些火箭雷的东西,虽然之前她是与西域的工匠合作,但现在,工匠已经不够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