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薛瑜所想,制作坠子和缝纫香、小玩偶之类的活计,即便在后世也是用低廉的人力换钱、补贴家用的一大收入来源,在如今的东荆也不例外。
能出苦力气下工地或者进入工坊的人,大多并不稀罕这笔小钱,但也有不少人专门从附近村子赶来卖山货和普通材料的时候,会留在这里多完成些手头上的活。皮毛商人与对方熟悉了,还有过给出原材料,对方领料过些日子再回来交货的流程。
哪怕是一两杂粮谷子,一文铜钱,也是攒下来的向上努力的变化。
在档案里,皮毛商人所为并不是第一例,商街上雇人编苇席也是一门生意,还有收竹子、收各色材料的,围绕着更精致些的白露商街,更大的集市交换在外面诞生。在薛瑜放手观察运转的这段时间里,白露商街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转逻辑,融入了整个环境中。
从收购材料,到中间制作,再到买卖货物同时也是消费,基本有了流通雏形。
薛瑜心情颇好,把这份画了勾。
不过这样的生意只是一家的生意,倒是可以以计件工的思路,在商事管理大厅设立任务栏,像类似的不需要长期雇佣、零碎、却也简单到没有含金量的零工,通过资源互换,以任务的形式促成合作。
改进的思路写成条子,与这份自荐一起,送去给江乐山,薛瑜拿了主意,后面的处理和细节,就由长史带着人逐一落实。
另一份的自荐来自做竹制品、木制品的商户,也是编苇席的事里雇了人、比皮毛商人还有生意头脑的一人。东荆来的人多,需要的铺盖和遮风挡雨的苇席草席都多,他雇人编的草席,总是不愁卖。
竹制品商户原本在商街上就只占了半个小门脸,和旁人挤在一起,这次递来自荐,是愿意将自己的手艺教出去建立略大的工坊,换来二期商街的一间小铺子。
他的技艺分为两种,一种是竹编、藤编,出产苇席和编筐等等,经久耐用,一种是竹伞,产量极少又昂贵,一把伞前后起码要做半个多月,上次雷雨天卖掉的伞已经是长期留下来的库存,再多的就没有了。
薛瑜看中他的自荐,主要在于既有高端产品,又有中低端产品,形成工坊,甚至可以考虑和清颜阁联动。当然,对方的手艺比不上皇室匠人,但在伞上,也有独到之处。
大概唯一的问题就是,东荆并不盛产竹子。要建立工坊,一年等不到原材料,那算什么事?对方选择不自己干的原因,也落在了这里。
造纸工坊的竹子原料来自安阳城附近圈起的山中,更多的竹子则来自梁州,但这两处对东荆来说,原料都离得太远,也未必合适。
薛瑜把此人资料来回看了看,忽地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