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发行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很简单,两种电影锁定的观众群体和市场潜力都是不同的,观众对作品的期待也是不同的。
想象一下,将“蓝色情人节”像“加勒比海盗4”那样,首周就在四千间院线放映,可是普通观众根本不买账,一片坑爹声;而艺术观众却又拒绝进入商业院线观看,口碑根本无法传播开来,最终的结局就是惨败。四千间院线放映所需要的发行费用、院线分红,这就足以让发行公司亏到内伤。
艺术电影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发行模式。首先,在少数艺术院线点映,看看影评人口碑,看看观众口碑;而后,循序渐进地扩映,进一步试探市场反应,如果反响平平,那么就尽快收缩,改变策略,专注于小众群体的传播,以颁奖季的方式运作,如果反响不俗,那么就进一步扩映,朝着名利双收的方向发展,学院公关的策略也需要相对应调整。
所以,有的作品从上映到下映,放映院线始终在五百间以下;而有的作品,似乎上一周还在五百多间院线上映,下一周就在两千五百间院线上映了。看似漫不经心的放映模式,其实都是讲究策略的。去年的“活埋”也是如此。
不要小看这个扩映过程,这是有一套流程和模式的,需要对整个市场的走向和趋势有着精准的判断,并且对突发情况有着强大的应变能力,最重要的是对作品的票房潜力和市场定位有着强大的预见能力,这也是一家发行公司能力的体现。
几乎每一年都会出现几部作品,因为扩映策略失误,效果不尽如人意,最终退出了颁奖季的争夺。
在好莱坞之中,韦恩斯坦影业、焦点影业和福克斯探照灯无疑是个中高手,嗅觉灵敏;相对而言,华纳兄弟、派拉蒙经典以及其他独立发行公司,大大小小的错误总是不断,扩映失误更是屡见不鲜,这也直接体现在了奥斯卡、金球奖的提名名单之上。
但是现在,“爱疯了”仅仅只是点映了一周而已,第二周就直接进入公映环节?而且还是两千三百三十七间院线?难道焦点影业真的疯了吗?
虽然说,在多伦多电影节时,不少媒体都把“爱疯了”拿来和瑞恩-高斯林的成名之作“恋恋笔记本”相比较,原因很简单,瑞恩和蓝礼是至交好友,而“恋恋笔记本”则是新世纪以来票房成绩最出色的爱情剧情电影,自然而然,好事的媒体就这样简单粗暴地联系了起来。
但事实上,谁都知道,“爱疯了”不是“恋恋笔记本”,而是“蓝色情人节”。区别就在于,“恋恋笔记本”是商业电影,而“蓝色情人节”是艺术电影,票房数字和后来的录像带租赁数字都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
现在,焦点影业就等于把“蓝色情人节”当做“恋恋笔记本”来运作发行,这不是失心疯的话,就找不到其他解释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经验教训。2005年,“艺/伎回忆录”就是血的教训。
当年,这部耗资了八千五百万美元的电影,由哥伦比亚影业和梦工厂联手打造,汇集了中国、日本、美国三地的无数精英。
彼时,凭借着“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作品,在好莱坞红得发紫的章/子/怡担任女主角。她是自成/龙、李/安之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在北美闯出名号的华人女演员,当年她的资源绝对可以说是顶尖,具备了成为一线演员的潜力。她签约了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和蓝礼师出同门,而“艺/伎回忆录”这部作品,就是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专门为她量身打造的。
“艺/伎回忆录”登陆多伦多电影节之后,收获了一片好评,“好莱坞报道者”、“好莱坞周刊”、“名利场”等媒体都争相追捧,认为这部作品有望角逐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这也使得索尼哥伦比亚影业信心膨胀,随后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
十二月,电影正式在北美点映,八间院线,创造了单馆八万五千美元的惊人成绩,甚至足以和同年上映的“断背山”相媲美,激起了一片欢呼。但令人扼腕的是,正式点映之后,媒体综评却一落千丈,仅仅只拿到了五十三分的成绩,着实难言出色,这对于颁奖季作品来说,竞争力顿时就弱了下来。
不过,颁奖季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媒体综评高,不意味着拿奖,“少年时代”的媒体综评是满分一百分,却在奥斯卡上输给了“鸟人”;媒体综评低,不意味着出局,“铁娘子”的媒体综评是五十四分,梅丽尔-斯特里普成功第三次摘下小金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