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和演员之间是需要熟悉和配合的。
简单来说,蓝礼朗读了一句台词,他需要知道自己的对话对象是谁,然后将演员的个人形象与角色一点点重合起来,并且调整自己的台词节奏和语调等等细节;更直接一点,他可能需要直视着对手戏演员的眼睛,以交流对话的方式朗读台词。
但现在,科恩兄弟跳过了相关环节之后,以至于朗读剧本环节变得磕磕绊绊起来,就好像是嬉戏打闹一般。有时候,有人抢台词;有时候,有人对不上台词;有时候,看向了一个方向,结果台词来源是另外一个方向。
整个场面都有些混乱。
不过,蓝礼却可以感受得到,科恩兄弟十分享受这样的混乱。
这让人不由想起刚刚开始学习演技时的基础课。面对着一群人、面对着陌生人、面对着空气,他们不管不顾地就上前表演,生涩而尴尬的表演往往让人手脚都蜷缩起来,但打破陌生壁垒的这种呈现,却往往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
渐渐地,蓝礼也品味出细节的差异来。
戏份不多的约翰和亚伯拉罕稳坐钓鱼台,没有什么发挥空间,却也始终不慌不忙;在相对有限的表演空间之中,凯瑞和亚当都展现出了不俗的表演灵性,是否出色,还需要实际拍摄中的进一步检验,但至少都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瞬间就将角色提亮。
贾斯汀依旧是贾斯汀,基本可以说是本色演出,演技含量不太明显,和“周六夜现场”的风格相差不大,整个台词的感觉都比较“躁”,尤其是在混乱之中被进一步放大;而加内特的表演则比较闷,缺少面部表情的控制之后,表演的脉络也就消失在了台词之中。
人人都说,科恩兄弟不擅长调/教演员。
尽管“冰血暴”的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和“老无所依”的哈维尔-巴登都先后赢得了奥斯卡小金人,但他们的出色都是来自于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诠释,而不是导演对表演细节的捕捉,所以,科恩兄弟总是更加喜欢启用表演功底扎实、气质契合角色的演员。
如此一来,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镜头的运用、故事的讲述和风格的传递。
现在看来,科恩兄弟对于演员、对于表演、对于风格,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作品风格寻找到最合适的演员,并且挖掘出演员的独特气质,与故事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保证作品的完整性。
如果演员能够在表演与风格之中寻找到契合点,那么就可以大放异彩;但如果不行,演员则将彻底淹没在导演的风格之中,成为这部作品的一个完美零件部位。
在蓝礼目前为止合作的导演之中,保罗-格林格拉斯、托尼-凯耶、阿方索-卡隆都可以算是风格鲜明的艺术创作者。
不过,保罗的“明日边缘”,本来就是爆米花作品,演技探索并不深刻;而托尼和阿方索则都是将镜头聚焦于演员身上,全身心地信任演员,放大表演、放任表演,他们的风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更加瞩目于演员表演的导演。
像科恩兄弟这样的,应该是第一次。
不由自主地,蓝礼就在脑海之中思考着,上一世的奥斯卡-伊萨克,在科恩兄弟的镜头之下,到底算是出彩了呢?还是淹没了呢?这是一个有趣的议题,他忍不住就将“醉乡民谣”与“机械姬”、“至暴之年”等其他几部奥斯卡-伊萨克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起来。
“蓝礼?”耳边传来了呼喊声,蓝礼的眼神抬了起来,然后就注意到,所有演员的视线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他歉意而不失礼貌地露出了一抹微笑,表示自己刚才有些走神,却没有进一步地道歉,那坦然的模样反而是让众人微微愣了愣。
而后,每个人都流露出了不同的反应。
乔尔-科恩却根本不在意,重复了一遍自己的话语,“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刚才正在讨论着,电影里的音乐应该如何重新编曲,更加符合整个故事的风格,你之前已经听过母带了,现在有什么意见?又或者是,你刚才正在思考着什么意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