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斯也哧哧地笑了起来,“肯定,这是肯定。”紧接着他也切入了重点,“中景,我需要的是中景。光线会锁定在蓝礼和菲丽希缇的身上,所以,我猜,安古斯,你的表演应该收敛一些;而梅则应该外放一些,因为你在中景的远端,镜头抓不到你的情绪,还有,对了,针对你的灯光不是聚光而是散光,你的表演需要一个焦点,否则镜头效果会非常……散?”
加里斯自己也不太确定。
“至于蓝礼和菲丽希缇,我相信你们会处理好的,最后一次的对手戏感觉不错,就是力道需要减弱一些。”加里斯不擅长指点表演,所以也就没有再继续多说下去。
等交代完毕之后,加里斯有些迟疑有些尴尬地拍了拍蓝礼的肩膀——但动作非常僵硬,“谢谢你的建议。”然后就飞快地转身离开了,那落荒而逃的背影让人有些忍俊不禁。
现场气氛有些闷。
安古斯和梅-贝尔依旧正在消化,短短五分钟之内发生的事情太过跌宕起伏,以至于他们现在还是有些无法反应过来。
菲丽希缇则细细地反复琢磨那些谈话——从导演的全局视角理解表演,这对于她来说依旧有些深奥复杂,一时半会也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她可以明白景深变化对表演细节的要求差异,特写和远景的表演方式是肯定不同的,而蓝礼专门询问了加里斯,并且让加里斯来完成画面构图,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商业电影的表演之中,演员需要更多配合导演?
这是打破固定观念的一个想法!
好莱坞商业电影最常见的类型就是孤胆英雄,从哈里森-福特和汤姆-克鲁斯,到布鲁斯-威利斯和阿诺德-施瓦辛格,再到威尔-史密斯和约翰尼-德普,乃至于群星云集的小罗伯特-唐尼,这些英雄们的个人魅力都是电影成功的最大原因,自然而然地,整部电影的核心亮点往往都集中在这些绝对主角身上,甚至不惜让整个故事为他们的人格魅力让道,以至于破坏电影结构平衡。
至于导演?
“铁打的克鲁斯,流水的导演”,导演的能力与魅力都是必须为演员服务的,他们的角色很容易就被忽视。
现在蓝礼却打破了如此规律——显然不是因为主角是菲丽希缇,他试图卑鄙地偷走菲丽希缇的闪电,而是赋予电影和角色更多可能。
更重要的是,这才是适合菲丽希缇的表演方式:在大框架的表演方向趋势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用她的方式来诠释琴-厄索这个角色,以细腻而丰富的情绪来展现这个角色的成长——就好像蓝礼饰演的卡西安一样。
“蓝礼,我们可以对一遍台词吗?”菲丽希缇抬起头看向了蓝礼,“我是说,在镜头之外,我想要揣摩一下琴的心情……”
“正好,我也需要调整一下张驰的程度。”不等菲丽希缇说完,蓝礼就积极主动地表示了同意。
对于蓝礼来说,他也同样需要调整。
加里斯再次强调了一遍,他还是希望蓝礼能够稍稍收敛一些,也许是因为他思绪颠来倒去,根本忘记了争论之前的那番谈话;也许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始终认为蓝礼的表演制造了整体失衡。
蓝礼不会责怪加里斯的直言不讳,事实上,为了引导菲丽希缇进入表演状态,蓝礼的确稍稍有些发力过猛,整个情绪到的紧绷程度略显过度,还有细节也太过繁琐,确实是可以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而对于菲丽希缇来说,她必须重新整理思路:
琴-厄索对于自己父亲到底是什么情感,面对反抗军的质问,她如何反应;面对随后而来的帮助请求,她又如何消化理解?琴-厄索对于反抗军本身是什么情感,还有,反抗军将她“绑架”过来,她到底是什么情绪?更进一步,面对卡西安咄咄逼人的姿态,她到底是什么性格,反抗?不满?忍气吞声?并且以此为基础,后续应该如何成长?表演曲线到底应该如何?
表演需要简洁直接、内敛高效,这是没错;但如果无法确定整个表演的脉络曲线,那么角色终究还是一个纸片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