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家庄的客店住了一晚后,孙亦谐和黄东来便匆匆启程,继续往那西南方向赶路。
第二日,他们便由兖州来到了济宁。
济宁这个地方呢,在朙太祖元年的时候还是“府”,兖州当时便隶属于济宁府,但后来太祖封了自己的第十子为鲁王,藩兖州,所以又把兖州升为了府,而济宁降为了州。
反正这俩地儿就是紧挨着彼此,行政上谁套谁都行,这个您翻翻地图就明白咱就不多嚼磨了。
此处还是得说说这个“鲁王”。
您可别误会了,朙太祖亲自封的那个鲁王,跟咱眼下要提的那位还活着的鲁王……可不是一个人,这两人差了得有三百来年了。
“鲁”,是封号。
皇帝封藩王,基本都是按照地名来封(大多朝代如此,也有例外,比如宋朝有用祥瑞字命名),封地在山东的就叫鲁王,在四川的就叫蜀王,在辽东的就叫辽王;也有直接用郡县的名字来命名的,比如什么淮南王、陈留王……
这亲王的封号,是可以世袭的,一般由嫡长子继承。
也就是说,鲁王的世子继他的位之后还是叫鲁王,只要这一脉香火一直没断,那“鲁王”就一直存在,只不过叫这个封号的人可能已经换了几十个了。
那么类似“鲁荒王”、“鲁哀王”这样的名字又是怎么回事呢?
那些,都是死人才有的名字,他们名字当中的那个字是“谥号”,谥号是人死了之后别人根据这个人生平的德行或遭遇总结的,什么“文武成光”、“桀纣幽炀”……这些字都是死后才加上去的,活着的时候可没有。
你要是敢管一个活着的王爷叫鲁炀王,那他大概率当场就把你给炀了。
综上所述,咱这个故事里的鲁王,是没有中间那个字儿的,他儿子朱爀就更没有了。
如果将来朱爀能正式继鲁王的位,那他死后可能真能得个“荒”字儿,不过这个“如果”会不会发生,我相信各位看官心里也有数……
咱还是说回这位鲁王,此人姓朱名桤,今年已经七十有三,按俗话说,正“活在坎儿上”呢。
看到这儿可能又有人要说了,怎么您这书里老朱家的后人全都是单名儿啊?这不合明朝的礼制啊。
这我就得回您一句了,我这书写的是某平行宇宙的大朙,不是咱们熟知的大明。
我知道在大明只有朱元璋自己那二十六个儿子是单名,且全部都是木字旁;我也知道鲁王家应该是按照“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这二十个字辈,结合“火土金水木”的偏旁字来循环排字命名的。
但每次写个老朱家的人就得查着字辈起名儿……这不太麻烦了吗?我他喵的又不是王爷,我操那心干嘛?
所以咱这书里的大朙,“二十字辈”的规矩就不存在了,保留一下火土金水木的规矩意思意思得了。
言归正传……
鲁王朱桤和当今皇上朱杝乃是同辈,不过年纪差了有二十多岁。
朱桤这人,这辈子算是活开了——他命好,嫡长子嘛。
大朙亲王那个认嫡不认庶的规矩,让嫡子和庶子的命运变得天差地别。
朱桤他哪怕再怎么不上进,也不用担心今后的生计问题,所以,他这一辈子……除了吃喝玩乐,几乎就没干别的。
当然了,你也不能说他这人有多不堪,若换了你……要是从懂事起就知道自己这一辈子都已经财务自由了,那你还会努力吗?
反正我不会。
因为我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即使现在没有财务自由,我也不是很努力。
还说朱桤,他这七十多年,浑浑噩噩的也就这么过来了,要说这些年里有什么让他操过心的事,那应该就是——四十八岁以前,他只有女儿,没有“儿子”。
这事儿,在王爷家可是大事,因为亲王的位置是传男不传女的,即便是嫡出的女儿也只能继承他部分的封地和一个郡主的封号,剩下的封地和王府若是没有儿子来继承,朝廷便要收回。
然而,朱桤娶了那么多妻妾,偏就那么巧,全都生了女儿。
又由于朱桤在非常小的年纪就开始纵情酒色,所以在四十岁之后,他就完全失去生育能力了,按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育。
于是,在朱桤四十到四十六岁期间,他所有夫人们都没再怀上过孩子,这不用说朱桤也该明白……肯定是他自己出问题了。
没成想,朱桤四十七岁那年,他那位比他小十几岁的三姨太,居然又成功怀上了。
怎么怀上的呢?那您可以参考传统相声《拴娃娃》。
像这种腌臜的传统艺术段落,我就不在这里细述了,因为咱这本书显然处于一种更加腌臜的境界。
那朱桤呢……也不傻,他自然也十分怀疑这孩子不是自己的。
但是,一来他没有证据证明三姨太与外人通奸有染,二来那时的人对不育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多少还是会抱着些侥幸心理。
因此,这事儿他就暂且先装了个糊涂……
一直到了三姨太产子那天,朱桤站在房外等了几个时辰,终于等来一声啼哭。
产婆把孩子抱出来给他一看,嘿,男孩儿,而且跟他长得还确有几分相似。
朱桤一琢磨:难道真是老天有眼,让我老来(那时候的人寿命短,四十八岁早就称老夫了)得子?
那天,他把孩子交给了奶娘后,便立刻命人将三姨太勒死,悄悄埋了。
这什么逻辑呢?
很简单:他有的是姨太太,杀掉一个,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心疼,但反之,若他让这个可能给他戴了绿帽子的女人活着,却会让他继续怀疑、纠结、憋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