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布劳希奇先在柏林第1军区任参谋,后被调至第2炮兵司令部任职。后来在1921年至1922年任第2野战炮兵团连长,接着改任参谋职务达三年。
1925年至1927年间任第6炮兵团营长。随后出任明斯特第6军区参谋长。
此后,又接连出任德国陆军训练局局长和炮兵总监。
这位在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就保留着少校军衔的将军,更随着莱因哈特突破凡尔赛条约的东风,一路从少校升为中校、上校、少将、中将,到了1936年初,便已经晋升为了炮兵上将。
用西克特当初留给莱因哈特的话来说:“布劳希奇将军用兵稳健,擅长打硬和仗苦仗,跟对手进行长期的持久战。和英法联军展开纯军事较量,他能让德国在十年中出于不败地位!”
西克特留下的这番话,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毕竟,他不知道曼施坦因后来制定了一份《镰刀收割计划》,也不知道这份计划让不可一世的法兰西陆军,在得到英比荷三国援军的支援下都抱头惨败。但是,却也以壕堑战的角度肯定了布劳希奇的高超军事造诣。
虽然比起隆美尔这类在战术上的机敏多变,敢于投入兵力,敢于冒险的将领来说,布劳希奇或许有些差强人意。
但是,莱因哈特提拔的隆美尔这类“浅资历派”将领的战术,又太过于激进,胜败都是转瞬之间。
在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莱因哈特或许可以让他们放开手脚随心所欲。
不过,一旦历史发生的大幅度的改变。莱因哈特希望,自己身边还能有一个稳健的将领,提出不一样的参考意见。
再加上勃捞希契是德国陆军方面组织与训练事务的权威,也是一名能力业已证明的指挥官。比起仅在西班牙战场上靠着新式装备与战术获胜的新将隆美尔、只在军事会议上出谋划策的“参谋派”曼施坦因和“学院派”的古德里安,认命布劳希奇这位“不问政治的将军”为陆军总司令显然也更能让陆军中那些没有投入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将军们信服。
此外,布劳希奇已经毫无异议地接受纳粹军队的新的领导体制,许诺要使陆军更加密切地信奉国家社会主义,同意在陆军高层将领中进行大量的人事变动。
对于这样一种一箭三雕的任命方式,莱因哈特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洋洋洒洒,莱因哈特在1937年之前,一共提拔了30多位陆军将军,上千名军官,彻底补上了凡尔赛条约曾经带来的高级职位空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