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比较爽快,回答说立即能够组织三个营部队赶来支援英伦三岛。就连运输这些部队的船只已经护航舰队,他们都能一并承包了。
不过,这三个营规模的援军,估计有没有作用都不大。
但是本着聊胜于无的想法,丘吉尔还是硬着头皮忍住没发火,接受了加拿大政府这假惺惺的三个营援兵。
至于新西兰人,他们原本就没有多少部队,想要等到他们准备出一支大部队赶来救援,估计也不怎么现实。
剩下的那些小邦小国小部落,不是根本就没有武装,就是周围强敌环伺,连自保都有问题,更别提什么出兵帮助英国来对抗德国了。
这一圈下来,唯一做出有效的实质性反应的,就只有澳大利亚人了。
澳大利亚这个地理位置无比优越的亚洲版“天选之国”,就类似于美国一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防御优势。
虽说澳大利亚的陆军,比起美国的30万陆军还要废物。
可是,远离大陆,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孤悬海外,这一系列的地理劣势,在战争中,居然成为了澳大利亚自保的超级优势。
仗着周边的岛链与海洋为依仗的隔绝,澳大利亚岁进攻不足,可防守绰绰有余。
可能是吃饱了就会撑得没干,安全有了绝对保障就老想着干点大事。
于是,自认为本土防御固若金汤的澳大利亚,大义凛然的为英联邦宗主国提供了2个步兵师,可谓是出兵勤王的英联邦模范代表。
但事实上,大英帝国却早已经摇摇欲坠,英联邦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势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独立,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为挽救颓势,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自治领与宗主国以“共同忠于国王”而组成英联邦,双方权利平等,互不隶属。
英联邦不是一个国家,也没有中央政府。
英国的国王也只是英联邦名义上的元首,与德国元首莱因哈特不同,英国的国王元首,无权干涉其他成员国内政外交。
英联邦不设权力机构,英国和各成员国也只是互派高级专员,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
虽然英国在其“帝国日”的宣传口号是:“一个国王、一面旗帜、一支军队、一个帝国。”
可是,这个帝国是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纽芬兰六个白人自治领和大不列颠广阔的殖民地。
彼时的帝国,找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帝国!
而后来的《威斯敏斯特法》,使得自治领在内政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外交上的完全平等。
英帝国也随之实质性地转变成为英联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