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子孙,世为汉官,世食汉禄,一向以匡扶社稷、忠君报国为宗旨,启沃君心,恪守臣节,不敢有非分之想!
然而圣人有云: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此天下者,非一人一姓之天下,而是人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当今天子,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否德既彰、有忝大位,内不能制约诸侯作乱,外不能震慑蛮夷扰土,以至四海鼎沸、天下大乱,实非人君之才也!
为了天下苍生计,孤纵然背负不义之名,也要勇于承担重任,肩负起天下兴亡,还百姓们一个太平盛世,至于如何行事吗,仲达素来足智多谋,还望有良策以教孤王!”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曹丕也不再遮遮掩掩了,用比较委婉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篡汉自立的决心!
至于如何篡汉,是一步到位,还是分成两步走,曹丕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想听一听司马懿的意见!
三年之前,司马懿为曹丕谋划过,‘调虎离山、鸠占鹊巢’的计策,试图夺取汉中、关中的兵马,结果事情没有成功,反而落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今有了疑难之事,曹丕不问别的谋士,为何偏偏还要问司马懿呢?
道理很简单,曹丕认为上次事败,不是司马懿的谋略不行,而是萧逸太狡猾、也太厉害了,若是换了别的谋士,只怕会输的更惨呢!
何况最近几年,司马懿出谋划策,帮着曹丕解决了不少难题,绝对是一流的‘谋主’,如今有了疑难之事,自然要询问这头‘冢虎’了。
“大王垂问国事,下臣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实这取代之事,究竟如何安排吗,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司马懿城府极深,在会议上从不首先发言,总是先聆听别人的意见,做到心里有数之后,再根据利弊得失,来决定说不说话,和说什么样的话!
如今曹丕亲自垂问,知道低调是不行了,于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先躬身行了一礼,这才说起了该说的话……
“汉室传承四百余年,气数已尽,故而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而一场大乱之后,必有新朝应运崛起,乃是自然之规律,此天时也!
先王征战二十余年,群雄依次剿灭,如今只剩巴蜀、江东两处余孽,亦已成惊弓之鸟矣,自保尚且不足,又何敢犯中原城池,天下三分,曹氏已得其二,此地利也!
天下大乱之后,人心纷纷妻思安,群臣、百姓皆渴望圣主治世,而大王英明神武,仁义道德,正是数百年一出的圣主,亦是开创盛世的不二人选,此人和也!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全,凡事无有不成者,大王又何须瞻前顾后,失了英雄气魄呢,不如直接让汉帝禅让,执掌这大好河山!”
司马懿足智多谋,深知篡汉不是一件容易事,分成两步走的话,远比一步到位稳妥的多,也符合眼前的复杂局势!
可在言语之中,却搬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理由,支持曹丕尽快篡汉自立,明知道这个办法有危险,司马懿为何违心说话呢?
因为司马懿更加知道,曹丕希望自己这么说,曹丕想要一步到位,自己只有曲从其意,才能得到信任重用,进而掌握更大的权力!
司马懿猜对了吗--准确无误!
“哈哈,仲达足智多谋,真乃社稷之臣也,待朕登基称帝之日,仲达就是骖乘之人,跟随左右,同享荣耀!”
“臣司马仲达,叩谢陛下天恩!”
“臣等拜见陛下,万岁!万万岁!”
……
“哈哈--诸位爱卿免礼平身吧!”
听了天、地、人之说,曹丕就像吃了开心果似的,开怀大笑,眉飞色舞,甚至得意忘形的自称为‘朕’了!
司马懿当即跪拜谢恩,口称‘陛下’,其余重臣也有样学样,做起了朝拜君主的事情,谁不想做从龙功臣,谁不想要荣华富贵啊!
曹丕的确想尽快做皇帝,想的都要发疯了,除了皇位诱人之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魏王实在不好当啊!
以前曹操做魏王,是以大王之名,行皇帝之实,只要一句话说出来,上到大汉天子,下至骄兵悍将,就没有一个敢扎刺的!
如今曹丕做了魏王,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处处掣肘,步步受限,虽然头上戴着王冠,却没有王者的权利,甚至没有王者的尊严……其源头就在萧逸身上了!
比如说曹丕、萧逸两人见面,从未行过君臣之礼,而是行家人之礼,前者要主动躬身问候,口称‘姐夫安好’,后者仅仅拱手回礼,直接称呼‘子桓!’
堂堂的大魏王,整天给人家做小弟,这滋味着实不好受啊,因此曹丕不愿意见到萧逸,后者也是心知肚明,故而丞相府中的会议,经常是称病不来,也很少参加大朝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