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
有很多事情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就像张希孟这么个小心谨慎的人,居然会亲自上阵,主动发起攻势,这是很不寻常的。
不过这也体现出另一番道理,在一个向上走的团队中,往往每个人都有可能超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十分的本事,能发挥出十二分的能力。
这也不是什么玄学,单纯只是心干净,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而已。
从兵力上看,纳哈出手握一个万户,无论兵力数量,还是装备程度,都远胜朱家军,尤其是他们以骑兵为主,如果果断突围,张希孟不但奈何不了人家,甚至会损失惨重。
因此他虽然冲了出来,但是依旧忐忑,只是分出一半的兵力保护李文忠,随着他一起冲杀。
另外一半的护卫捏在他的手里,随时应付状况……也包括反向前进。
可就在朱家军大举攻击的时候,纳哈出让两个千户向他靠拢,加强防御,保护自己的安全,张希孟的眼前一亮,信心陡增。
片刻之后,似乎纳哈出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他急忙分出一个千户,朝着常遇春杀了过去。
可时机已经错过了,廖永安和廖永忠的兵马已经投入过来,足足五千人,围住了纳哈出!
战争就是这样,永远都存在着意外。
刚刚如果纳哈出果断攻击常遇春,且不说能不能击败常遇春,至少他能吸引后面的五个千户,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
常遇春再厉害,也会顾此失彼,而且以骑兵为主的纳哈出,大可以从容离去。
如果是昔日的蒙古骑兵,多半会主动进攻的,甚至说见到了敌人袭击,他们会兴奋莫名……但很可惜,这是元末。
纳哈出选择了保护自己,尽管他随后意识到了错误,派出人马,试图击穿常遇春,但是一切都晚了。
廖家兄弟围了上来,在纳哈出的周围,形成了兵力优势。
常遇春也完成了分割,他利用五百人阻挡后面的元军,自己率领一千人,玩命攻击纳哈出。
这样一来,朱家军就有了三倍的兵力优势,尽管是面对骑兵,也有一战之力。
毕竟战场上永远没有呆板的数量对比,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
常遇春一条铁枪,横勇无敌。
他身后的甲士也十分凶猛,手里挥动利刃,斩马腿,砍人头,杀得不亦乐乎。
廖家兄弟见此情景,也是备受振奋,奋勇攻击。
“弟兄们,报答上位的时候来了,杀了元鞑子,给上位献礼!”
每一个人都玩命攻击,用尽了全力。
喊杀声,兵器撞击声,受伤的惨叫声,弥漫在一起,让整个战场充满了惨烈的气氛。
张希孟虽然冲出来,但到底没有真正投入战斗,毕竟以他的身手,多半会给自己人添麻烦。
他的主要使命还是审视全局。
毫无疑问,朱家军占了上风,可这个上风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常遇春能打,但他只是一千甲士。
廖家兄弟也很玩命,但他们的部下披甲率还不足一成五,而且大部分还是皮甲,来不及换装。
反观纳哈出,不管怎么样,他也是蒙古统军万户,拥有精悍的骑兵。
在短暂的仓皇之后,纳哈出在不断调整状态,寻找突破口。
他连续向廖永安的方向突破了两次,都被廖永安挡住了,但却损失了两三百人,而且第二次还是靠着常遇春援助才侥幸撑住。
或许下一次,纳哈出就能冲出来。
而在另一边,那五个千户也意识到了万户危急,立刻发起了反扑。王弼和马大刀两个,带领着五百甲士,艰难抵挡,同样摇摇欲坠。
明明都在按照自己的计划,最后还是没法顺利吃下肚子吗?
就在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少年,他手里提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带着一百多名护卫,猛然冲出,奔着那五个千户就冲过去了。
是李文忠!
张希孟大惊失色,这小子要干什么?
只见李文忠快速接近对方,在距离一百五十步之外,他摇晃着人头,血腥飞溅,高声呐喊。
“纳哈出人头在此!”
“纳哈出已经死了,快快投降!”
李文忠没有靠近元军,而是一直保持着这个距离,一边跑,一边喊……那五个千户被朱家军隔绝,并不太清楚前面的状况,一见有人提着人头,也来不及分辨,就心惊肉跳,队伍出现了动摇,甚至有人想掉头逃跑。
好个李文忠!
竟然想到了这么笋的办法!
张希孟懂了之后,也不得不感叹,有些人就是天生将种啊!不过这还不够,需要加码。
“赢了!我军大胜!”
“万岁!”
张希孟竟然也大喊起来,他这一喊可不打紧,手下一百多名护卫也跟着喊,接着带动了廖家兄弟,连常遇春的甲士都跟着大吼。
欢天喜地,声音震天。
相隔一段距离的元军还不清楚状况,但红贼总不会是发神经吧?
或许万户大人真的死了!
惶恐开始蔓延,从少数的逃跑,变成大面积溃逃,紧接着,成建制的元军开始逃命。
大家都在说,纳哈出已经死了,人头都被砍下来了!
不知情的人也跟着逃跑。
一半的骑兵,竟然被吓得溃散了。
仗打到了这个地步,也真是该替纳哈出默哀了。明明人还活着,竟然被人说死了。他气得险些从马背上掉下去。
不许造谣,谁造谣老子杀了谁!
很可惜,他也没给手下装反诈A,就这么被李文忠以几乎面对面的方式,造了谣。
小子,够狠!
五千骑兵溃散,另外意外的是,向张德胜部发起攻击的元军也受到了震动。
他们本来占尽了优势,以为能大获全胜,结果一听万户死了,也被吓得不轻,军心士气,一下子就没了,大家伙焦急张望,想要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张德胜却是大喜过望,他振奋起最后的力气,发出怒吼。
“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