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
面对胡大海,张希孟向来是开诚布公的,跟这位忠勇可靠的大将,藏着掖着实在是没有必要。
“其实自从魏国公卸去军职,转任御史大夫开始,就给所有将领竖起了一个榜样。就拿北平的这些将士来说,他们想成立屯垦公司,自己种田自己发财。朝廷肯定鼎力支持,我也是不遗余力。但是有些规矩还是要守的。他们必须脱去军籍,经营上也要自负盈亏。”
胡大海连连点头,“这个俺知道,如果有朝廷托底儿擦屁股,那就和军屯没有差别了。”
张希孟笑道:“这话说得明白,咱们的军屯,是需要无偿缴纳一定比例收获的,原定的基本是三成上下浮动。现在的屯田公司,则是需要缴纳税赋。”
张希孟和胡大海把情况解释清楚了……过去北平大约有几种土地占有形式,一个是和中原一样的小农,个人的分田数量或许会多一些,基本以百亩为限。这种是和中原百姓一样纳税服役。
再有就是为了供应驻军开支的军屯和商屯。
所谓军屯,是可以用在籍军人的,他们集体劳作,平均分配,产出的三成要缴纳给所属驻军。
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出来贩卖,也可以分给大家伙。
商屯的情况类似,只不过他们可以通过缴纳军粮,换取盐引,经营食盐。
总而言之,这两者都有以物易物的成分。
但是到了屯田公司这里,就完全改变了。
他们按照产出,是缴纳货币的。收获的粮食,也由自己支配,可以囤积起来,也可以拿出去贩卖。
由于规模更大,粮食更多,他们甚至可以左右粮食市场价格。
其实按照张希孟的规划,在北平周围,一直到辽东,甚至还会延伸到高丽……要组建一批规模庞大的屯田公司,数量在几十个到一百以内。
这些公司不但规模庞大,产出极多,张希孟还希望靠着屯田公司,来探索农业新技术……比如说以后拿到了红薯土豆,想说服小农,去种植这些新鲜玩意,绝对是非常麻烦的,可能几十年,上百年,也未必有成效。
但是这些大的屯田公司就不一样了。
只要东西确实好,有利可图,说服了当头的,剩下就一片坦途了。
所以说张希孟鼓捣屯田公司,不光是小农玩不下去的问题,他还存了革新农业技术的心思。
这也符合张希孟的行事风格,他部署一件事,往往会牵出一大堆的事情,然后形成一股沛然不可阻挡的潮流,彻底扭转整个天下大局。
胡大海默默听完张希孟的全盘构想,老胡沉吟道:“张相,俺算是听明白了,可这么大的事情,都托付给商人,只怕是不妥吧?这些人唯利是图,心中未必有朝廷,未必有天下!就算是对所有人好,对他们不好,他们也未必愿意做!”
张希孟含笑,“你这话说得没错,所以呢,我希望一些有志的将士能够站出来,都说是商贾逐利,但是军中出身,到底能好一些……我们也不是不许逐利,只是要他们在发财的时候,稍微想想大明,要有些底限,也就是了。”
张希孟又道:“再有,北平学堂有农学院,有商学院,还有那些银行。屯田公司要经营下去,就要招募这些人才,还要向朝廷借贷。再比如抵御蒙古人抢掠,大规模组织海运,销售……这些事情,还是离不了朝廷的帮助。总而言之,我们能通过这些手段,拿捏住他们。如果这些手段还不管用,那就代表上上下下,都被收买了,到了那时候,我也是无可奈何了。”
张希孟说到这里,也透着微微的无奈,不管选择什么,都会有好有坏……而此时的选择,在若干年后,又会变成需要改革的弊政,这是几乎没有办法的事情。
胡大海默默听着,随后道:“张相,别的我不敢说,军中的将士,到底和那些不一样。我会好好跟他们说明白的,什么时候忘了朝廷,忘了天下,他们就连人都不要做了!都说无奸不商,可俺琢磨着,经商也有堂堂正道,咱们大明朝,就是靠着正道,打下了天下,没道理经商就一定歪门邪道!”
张希孟听到这里,忍不住抚掌大笑,“很好,越国公有这番见识,我就放心了。你在北平,犹如定海神针啊!”
老胡脸色一红,被张相夸奖,还有点不好意思。不过胡大海知道,机不可失,“张相,没有别的,我那孙儿资质愚钝,自然是不敢奢求,拜在张相门下。只是我想豁出去这张老脸,求张相帮帮忙,给他指点一条明路。”
张希孟微微沉吟,就笑道:“我想起来了,确实,你那个孙儿算不得顶级聪明……但是我发现他动手能力不差,你要是舍得,就让他学学制造机器什么的。若是在这行能有所成就,也算是光大了你们胡氏一门。如果他真的愿意学,我可以帮他联络复旦学堂,那里造机器还是很厉害的,北平的呢绒织机就是复旦造出来的。”
胡大海连连点头,喜不自胜,“张相说的自然不会错的,俺这心里头,算是有谱儿了。”
以张希孟的身份见识,随便指点几句,那就是一条康庄大道,锦绣前程,哪怕胡大海也不敢等闲视之。
他连连道谢,这才转身离去。
而在另一边,朱棣也拿到了一封来自小伙伴的信。
张庶宁是办过书坊的,算是有经商的经验,面对着粮食公司的浪潮,应该怎么办?
张庶宁倒是没说别的,他只是跟朱棣讲,发财的背后,往往是风险,发财越多,风险越大……身为燕王,手下管着那么多兵马,人吃马嚼,总要有点准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