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勋的这个想法,杨震了然的点了点头道:“你说的这个问题我在中央期间,与主席和老总都研究过。随着我军的装备水平上升,以及编制越来越大。原有的基层干部,无论是能力和水平都已经满足不了需要。”
“中央的意思还是以苏为师,成立各种军事政治学校,加快干部的培养进程。以满足部队装备水平上升,对基层指挥员的需要,重点就是航空兵、装甲兵和炮兵一类的技术军兵种院校。你有这个想法,我可以去和中央争取。”
杨震提出的要学习苏联军事教育体系的思路,郭炳勋道:“一号,我很不赞同苏式划分过细的军事教育理念。诚然,我们没有欧美那种大学军官后备团的补充教育体系。在一个大学生异常宝贵的国家,我们至少在短时间之内,也不可能建立这种体系。”
“但我还是倾向于培养欧美那样的全科培养体系,而不是单纯的以兵种划分。您也知道步兵与炮兵和装甲兵,在战场上的划分并不是那么完全清晰。炮兵军官如果不懂步兵战术,怎么能配合步兵作战?步兵指挥员如果对炮兵战术一知半解,怎么能充分利用炮火掩护?”
“我的意思还是以三年为期,第一年学习基础军事理论。第二年不分专业的学习基础指挥知识,第三年分科学习专业指挥。不过无论任何的兵种,都要学习步兵战术。同时我的想法是,所有的学员除了学习军事知识之外,还要加入部分大学课程。”
“比如法律、建筑、基础物理、外语等科目,还要加入部队管理课程,以培养学员的多方面能力。毕竟部队是金字塔型的结构,不是每个人都能升到更高的位置上去。大部分的基层干部,在服役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转业到地方工作。”
“在西方各国退役的军官,一直都是社会精英人才的有利补充。很多大公司的管理高层,都是退役的军官,这一点包括日本人在内。而我们的干部如果在退出现役,转到地方工作。他们的知识水平,能不能承担起交给他们的工作,这就是一个问题。”
“军队的工作是一条线,而转业到地方无论是从事那个方面的工作,面对的都是一个面。地方工作与军队的工作,之前的差别又是相当的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部队指挥员的同时,也要想办法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以便他们到地方工作后,自身的条件可以满足需要。”
郭炳勋这个至少在目前,显得有些理想化的想法,杨震却是微微摇了摇头道:“老郭,我不能说你的这个想法不好,但是就目前的国情来看,有些过于理想化了。你的这个理论,要考虑我们眼下的国情。”
“我们这个大多数人还是文盲的国家,无论是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以及教育的普及程度,都远远不如西方国家。这一点从我们建设东北的时候,就已经是深有感触。在有限的高中毕业生,还要尽可能的满足升学需要的情况之下。”
“除了一些技术类的院校之外,我们指挥学校招生的最大面对群体,应该是初中的毕业生,甚至文化程度更低的群体。让一个初中毕业的学生,去在短短这三年期间,学习这么多的大学课程,这个要求就比较高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