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千户最新章节!
第145章 进门、得子、朝鲜之乱
(这几天一直在关注75事件,心情愤怒之极,以至于前几天无心写作,在这里向读者们表示歉意。不过说实在,到了今天为止,还是心情非常难过,为7月5日死难的同胞默哀。)
万历二十年十一月十八日,公元1592年12月21日。
这天是冬至日,算是良辰吉日,也是渠秀荷进门的日子。
到了这天,由顾云娘亲自坐轿押担,随行的,还有宣天的鼓乐,最后是一顶大轿,四对红纱灯笼。一路而去,引来围观的人无数。
女方喜点是设在祁县会馆内,此时那里己是人山人海,贺喜的人不断,不过这里大多为商贾之家。最后渠秀荷盛妆打扮,上了大轿。随行的,还有诸多的陪嫁之物。
最贵重的,是诸多的首饰等,共计名贵金厢珠玉首饰十副。其中的一副金厢珠宝蟾宫桂兔首饰及金厢玉凤顶珠宝首饰,就是放在江南,也是极品。明末风气奢华,女方以陪嫁之物贵重为荣,这样女子也会更受夫家重视。
一路敲锣打鼓,鞭炮声震耳欲聋,大轿回到黄府,这里早己是装扮得焕然一新。虽是纳妾,但由于现在黄来福的身份,加上渠家也是富贵人家,因此还是宾客盈门。
渠秀荷不是一般的妾,所以纳妾的相关嫁娶之仪,如花轿、傧相、纸烛、拜堂、撤帐等,都是按最隆重的来办。
渠秀荷是个如花似玉的大美人,当晚黄来福有福了……
第二日,渠秀荷来拜见大妇顾云娘,向她磕头,递了鞋脚,顾云娘端坐着受了她四礼,并不答拜,这是当时明朝妻与妾的规矩。
直到渠秀荷拜完,顾云娘才笑道:“妹妹请坐,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一边说一仔细打量她,见渠秀荷穿了一身淡绿的缎裾,脖上围着貂裘,发髻上插着犀玉大簪,耳鬓边插着珠翠鬓边花,脸上透着一股醉人的晕红,秀丽中带着妩媚,显是昨晚黄来福雨露滋润的缘故。
看她的样子,想必昨晚肯定是被黄来福折腾了一晚,想到这里,顾云娘不由内心略略有些酸。不过她很快按纳住了内心的情绪,和渠秀荷说笑起来。
跟下来,渠秀荷又和刘玉梅平叙了姐妹之礼,二女都坐在顾云娘的下首,柳环和眉月还不是妾的身份,不过二女有孕,地位提高不少,也是坐在一旁。
顾云娘吩咐周边的丫鬟们,以后在府中就称呼渠秀荷为三娘。
黄来福纳渠秀荷为妾,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才停歇下来。而接下来几日,他又有了意外之喜,刘玉梅,柳环,眉月三女,先后都在几日内,各自产下了一子,母子平安。
黄来福大喜,连黄大郎在内,他现在有了四个儿子,他为刘玉梅产下之子取名为黄二郎,为柳环产下之子取名为黄三郎,为眉月产下之子取名为黄四郎。
正当黄来福沉醉在纳妾得子的快乐的时候,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朝鲜,那场暴风骤雨似的战乱,己经越演越烈。
朝鲜有三千里江山之称,一直是大陆与日本岛国两边攻受的对象,几千年来,一直改变不了这样的命运。而这个半岛,又一直是对面岛国垂涎攻击的地方,当然,岛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半岛身后那片富饶美丽的大陆。对他们来说,贫瘠又多地震的列岛之地,实在是太没有安全感了。而那个大陆,又实在是太富饶了。
列岛虽小,却从不不缺乏野心家,从唐朝开始就是如此,只不过能力有限没办法。到了明万历时,更出现了一个野心狂丰臣秀吉。这位老兄不但想攻占朝鲜,还想攻占中国,至于还想攻占印度。在明时就有这样的野心与狂想,实在是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穿越人士。
早在日本战国时代,丰臣秀吉还在征讨毛利时,就写信给织田信长,言道待大军平定本州后,就要进发九州,然后图朝鲜以窥大明,最后一统地球。到了征服高野寺以后,他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
为了备战,他甚至还委托欧洲传教士购买两艘欧洲战舰,准备加以仿造。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初,公元1591年的时候,此时丰臣秀吉己经统一了全日本。他的野心更是控制不住地膨胀起来,他嘴边总是念叨着一句话:“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又过了几个月,由于日本国内武士们对土地分封不均极为不满,为了消除这个隐患。加上丰臣秀吉对大明朝不与自己通商的愤怒,又为了满足自己的狂想欲望,他决定对外发兵。
在六月时,丰臣秀吉派出了使者宗义智,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求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他在书上写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
当时朝鲜国从国王到百姓,都视大明为君父,自认第一属国,恭敬得不得了,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反叛的心思。对于丰臣秀吉的无理要求,朝鲜国王李昖自然是断然拒绝。
拒绝归拒绝,不过丰臣秀吉却认为自己心中有数。不论是明朝时的日本,还是民国时的日本,当时都对情报工作非常重视,而且工作非常认真。当时在抗战时,日军绘制的中国地图,比中国人自己绘制的还要准确,连一个山丘,一口井都标得极为清晰,他们的地图,一直受到中国军队的普遍欢迎。可想他们的情报工作做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不说此时的朝鲜,就是此时的大明,两国内很多情报,日本国内都有专人了解。当地的朝鲜武备废弛,国内风气普遍重文轻武,国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三百多个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而且党争激烈,比起大明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内混乱无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