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想要讲述这段伟大的人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伟大的‘博弈论’仅仅只是约翰的一篇博士论文而已,不过二十七页。想要把如此成就拍摄成为一部电影,太过困难。现在,雨果却做到了。
电影用了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细腻而简练却又不失激昂地讲述了博弈论的诞生,慷慨激昂、欢欣鼓舞之余,却三言两语之间就将约翰-纳什这个角色塑造了起来,令人感叹雨果-兰开斯特对剧本的纯熟掌控力;而更为惊叹的是,剩下的三分之二,电影为我们讲述了约翰-纳什那精彩却又波折的人生,同时也揭示了电影最深刻最重要的主题:精神分裂症。
正如许多偏执的科学家一般,约翰也有着自己的怪癖和坚持,还有自己的追求和恐惧,他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和外部世界沟通——又或者说他不知道应该如何沟通,于是他不幸的罹患了精神分裂症。
对于许多人来说,精神分裂症就等于神经病,就等于疯子。
在约翰生活的五十、六十年代,更是如此,几乎所有人都投来了异样的目光,把他当做一个疯子,把他当做一个异类,用排斥而恐惧的眼神上下打量着他、嘲笑着他,彷佛他的与众不同就是生活里最大的笑料,成为他们日常生活里的调剂品。即使他是一名天才,在数学领域有着常人所无法企及的聪慧和睿智;即使他提出了博弈论,对过去一百五十年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即使他成为了最顶尖研究所里的成员,过上了人们羡慕的生活……但他依旧是一个异类,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存在感。
其实何止是约翰,在现实生活里,无数罹患精神分裂症——乃至任何和精神、心理有关疾病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疯子。仅仅是简单的一个词汇,就定义了这个人群,甚至比女人、黑人、同性恋这样的词汇更加具有攻击性,将他们逼迫到了一个毫无退路的角落里,用眼神、用表情、用话语对他们进行审判。
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总是恐惧的,因为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因为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影响,所以总是习惯性地去排斥,甚至是去围剿、消灭。对于精神分裂症,没有人知道应该如何治疗——至少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之下,依旧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完治’这种疾病,只能由心理医生来慢慢引导,所以,人们总是下意识地躲避、排斥、抗拒,彷佛这是一种传染病一般,又彷佛这是一种不治之症一般,亦彷佛自己可以凌驾于对方之上,鄙视、嘲笑、戏弄着对方。
可是电影却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隐藏在精神分裂症背后的痛苦和挣扎——他们其实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仅仅是一个生病的普通人,而这种病症却让他们饱受折磨,几乎是不堪重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活支离破碎,却无能为力。
没有人可以理解他们的痛苦,也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的病情,简单粗暴的胰岛素注射只是在扼杀他们的灵魂和精神,就好像‘飞越疯人院’一样,用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压抑着他脑海里的天性——也许今天扼杀的是一种‘疾病’,那么明天‘向往自由’也被认为是一种疾病,那么是不是也应该被扼杀呢?那么,约翰-纳什是否将会成为另外一个麦克墨菲呢?
幸运的是,约翰的身边有艾丽西亚。
这不是一部典型的约翰-纳什传记,雨果对故事进行了润色、甚至是改编,并没有真实呈现约翰的人生,除了艾丽西亚之外,其他角色都是虚构的;但这却是一部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传记,雨果用他的文字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艾丽西亚和约翰坠入了爱河,面对约翰的病情,她动摇过,后悔过,愤怒过,甚至崩溃过,她也曾经想过离开,生活的重压让她数次想要放弃,但爱情的力量却让她选择了留下,从始至终站在了约翰的身边,成为了他最重要的伙伴。
这是这一份爱情,真实而深刻的爱情,宛若黑夜之中的一盏灯火一般,帮助约翰在黑暗之中缓缓摩挲、蹒跚前行,一点一点走出了困境。约翰需要的从来都不是‘药片’,而是信任,一份没有条件限制、没有怀疑背叛、没有异样眼光的信任,而这一份来自于爱情的信任,成为了那混沌模糊的世界里一道最耀眼的阳光,照亮了他的整个世界。
这是真实故事吗?不是,现实永远比电影残酷,即使是传记也是如此。现实生活中,艾丽西亚选择了和约翰离婚,只是坚守在他的身边,以朋友的身份,电影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个美好得不真实的童话。
但正是这个童话,却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能够疗伤的,不仅仅只有药剂,还有情感和信任。艾丽西亚成为约翰走上诺贝尔舞台的同行伙伴,不离不弃,这一份美好,令人动容。
精神分裂症,不是疯子,只是疾病,那一缕阳光将成为黑暗之中的指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