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最新章节!
定下大事,廷议并未结束。
之后君臣商议的事情便偏于繁琐了,依各人职位,而负专责。
实际上,大军一动,还是兵部,户部职责最重,回去之后,必定得各上条陈。
不过这一次朝廷动兵,与以往便有不同了。
不管有着什么样的提议,也都绕不过在京的两位大将军,种遂还罢了,不会在京中多呆,因为殿前司禁军那里千头万绪,最需尽早准备,所以年关左右,必须回到军中坐镇调度。
大将军赵石会留在京中多些时日,不过也不会太过拖延,最多也就一二月间,便要动身去西北履任。
而第一站,无疑便是平凉。
平凉已经撤了镇军编制,而成了禁军辖下,往西北,便是庆阳,北边则为延州,路途都不算太近,但选择这里为大军聚集之所在,却正是合适。
不过依兵部尚书李承乾之见,粮草囤积,最好还是在庆阳,延州两处。
西北山川险恶,大军征战,损耗必重,粮草运送,离得阵前越近,越是有利,这是经验之谈,赵石也是同意。
其实,要是按照赵石的意思,就应该将延州镇军副指挥使张承召回京师,西北张家驻守西北多年,对西夏山川定然熟悉非常,让这样的人参与制定军略,总应有所得才对。
不过时间上太过仓促了些,若不想让折汇独领兵权,还是不要将其人调回来为好。
好在,大秦与西夏交战多年,熟悉西北地势的老将,在京师也是不少,枢密院中的一些老人,皆是西军出身,加上,又有着西北山川地图,到也不虞瞎子摸象,摸到哪算哪。
许多人都说,伐夏之役最终看的还是粮道。
这个赵石也是同意,不过却也有些不以为然。
当年和如今没办法相比,放在当年,西夏与大秦交战,往往能够拖延时日,左右两大军司,钳制南北,让大秦兵力分散,无法倾力攻于一处。
而今有着归义王,以及木华黎两部牵制西夏左右军司,大秦只需倾力打通河西走廊,下了灵州重地,那么西夏京师兴庆便在眼前。
速战速决之下,哪里还会给西夏人拖延的机会?
若是最终给西夏人拖个一两年,这一仗也不用打了,广耗费之粮草就足以让大秦无法承受,还谈什么战场争胜?
如果耐下心思的话,战略战术其实又能多出一些变化,今年攻打一次,试探一下,明年再次进攻,按照如今两国实力对比,只需这么三次,也许西夏自己就崩溃了,而大秦需要参与进攻的军队,也可以大幅的减少。
就像几年前,西北各路人马攻夏,战果就不算小,也重创了西夏右厢军司,前两年西夏右厢军司之乱,也由此而来。。。。。。。。
若那样一来,耗费的时日则至少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加上东边战事一起,这个年头很可能还要拖的再长一些,两面开战,又都久拖不决,如今的大秦是不是能承受的起,就算是赵石,心里也不会有那个底气。
而话说回来了,以如今的大势,若不能速战速决,倒不如弃之不顾,开始平定中原的战争,所以,此战的基调早已注定,不会有所更改了。
商议多时,朝臣们才陆续告罪退出乾元殿,如今大事一旦定下,朝臣们不会再做他想,大秦这里的朝廷政争,还显简单。
若是搁在后周,不定就会有人想着此战若败,我能从中得到些什么,想来想去,其实唯一的法子便是拖住前方将领们的后腿,前方战败,后方得利的事情,在后周或是北边的金国那里,已是层出不穷。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了权位,不择手段,不顾一切者,大有人在。
大秦朝堂之上,或明或暗的争斗并不鲜见,但显然,蒸蒸日上的国势,让想法本就偏于简单的秦人,还无法想到勾结外敌,构陷于对手这样的手段。
归根结底,他们并不是连年战败,党争日烈的后周,也不是胡汉相争,你死我活的西夏,金国,更非偏安一隅,得过且过的南唐。
大秦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无论朝堂臣子,还是贩夫走卒,都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态,与其他诸国之官吏百姓,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