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朝廷在南方,但君命无法到达北地,诸侯们打来打去,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谁不想为家乡效力,但良禽择木而栖,此间没有贤主,为之奈何。”
老人家说话慢条斯理,但发音很清楚。袁熙听得也很仔细。
“二则幽州胡汉混杂,盗匪丛生,频频生乱,此处需要的是擅长骑射的猛士,读书人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此二点,导致如今想有点作为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当地,看看我卢家便一叶知秋了。”
袁熙点点头,表示赞同,道:“人才这个东西,哪里都缺。我在冀州的时候,也是缺人。到了幽州要大展身手了,更加缺人。我观老人家见识不凡,若是能来我府衙帮忙,最是感激不尽。”
卢老头道:“老朽一介行将就木之人,哪里敢自荐为公子效力。不过我知道涿县以东十里处,有个黄楠村,那里有一位贤者隐世,若是二公子得空,尽可以前往请一请。”
东汉末年,由于朝廷党锢,倒行逆施,有很多读书人宁愿在乡里隐居,坚决不入仕做官。久而久之,就传出了名声。哪里哪里有个隐士,哪里哪里又有个贤者。像诸葛亮在南阳种田,连刘备都能听闻其名声。这种隐居,更多是一种待价而沽的姿态,也可以算是养望。
但凡主政者,只要能将这些很有名气的隐士请出来,则证明你是贤德之主,连某某都愿意为你出山,风评一下子就好起来了。这也是隐士的能量。
袁熙一听还有位小有名气的隐士,不由高兴起来,道:“多谢老人家指点,我这就去请他。”
老人家要留他吃个饭,袁熙急着要去抓人才,耐不住性子,便婉言拒绝了老人家的好意。
告别了卢家上下,袁熙便和百姓军汇合到了一起,准备出发去黄楠村。
吕方有些疑惑,问道:“二公子,真的要去那里请什么隐士?”
袁熙骑上比二迪,意气风发道:“那当然,到了三国不‘登庸’人才还怎么混啊。”
“三国?”
“啊……中山国、真定国、河间国,我说的是这三个郡国。”
“万一那隐士是沽名钓誉怎么办?要不要先找人去调查一下?”
袁熙想了想道:“没时间等了,我亲自去调查。只要长得不是歪瓜裂枣,我就勉强收了。”
吕方道:“这是不是太以貌取人了?”
袁熙道:“相由心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