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为王最新章节!
“至于太保所说的加一部,以学生猜度,当是和农桑之事有关?”
现在中央的部院格局已经基本明确,对很多职能的补充,张佳木是设监司来完善。比如,太府寺就是和户部分开,户部掌天下户籍黄册府库等事,而太府则是掌商税,银币监掌铸币流通保管发行,军法监掌监视禁军,还有军器等监,各有职掌,职能分明。
而刑部经过改革,再加设法院,和大理寺的职掌也就分明清楚了。
兵部则成为制衡军队的部门,权力有加大的地方,也有收缩的地方,工部听说也有大举动,但,暂且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把一部分职掌归了太府,或是划给了银监。
吏部和礼部是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的地方,礼部不提,原本职司有限,吏部则是号称天官衙门,是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可以与内阁首辅抗衡,终明朝二百多年,吏部尚书向来是位高权重,甚至,吏部的普通官员,书办吏员,都可以发展到操纵朝局的地步。
明末赫赫有名的东林党,起源就是几个在吏部的创始人,利用京察等职权,掌握京官的命门,渐渐的壮大,成为明末第一大党。
现在这个时候,动吏部的代价太大,正常的官员委派,考核,还需要吏部的合作。
而且吏部尚书王直也是元老重臣,资格仅次于王骥等人,也是朝中一等一的老牌大臣,当年王振用事,王直就是吏部尚书了,二十多年下来了,此老仍然在吏部位上,天底下不知道多少官员是他放出去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这样的人,不是一场政变就能打倒的,诛曹吉祥容易,想彻底铲平一个文官元老大臣,除非把整个官场队伍都铲除了。
这显然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王直这个老尚书只能丢在那儿不动,不仅如此,老尚书还有自己的底气来坚守地盘……吏部也是新吏员进入最少,改制几乎没改的大部之一了。
其实王直身后,还有一干元老重臣,就算是张佳木想不给这个面子,也得好好想想,是否值得。
而坚守吏部,也应该是这群老臣计较定了的。
开始只说是改俸禄,后来又把火耗和商税征收也改了,摊派什么的也全部都综合名实,能免则免,不能免改为正赋,而不准再有新的摊派。
这不只上说说,锦衣卫的监察司和都察院都奉有严命,地方官员再有借口摊派的,一定会被弹劾逮捕。
至于驿传也是改的厉害,以前的一套行不通了,现在官员过境,只能按规定来住驿站,绝不能带亲属家人,骚扰地方。
以一县为例,在改制前,驿站一年要用三万两银子,归本县一万五千户人家摊派,每家二两银,再加上干草等摊派,百姓苦不堪言。
甚至有官员根本不走驿站,也不出门,但是把住驿站的资格倒卖出去,再由买的人去和驿站谈判,拿走六成到八成的费用,驿站少花了的钱归官员所有,而买资格的人,也平白落了一大笔的好处。
对于普通的驿夫来说,却是苦海无涯,勉强生存罢了。
改制到这里,已经是一发不可收拾了,说实在的,到这时候,大家才醒悟过来,太保所为,真的是深思熟虑,开头根本不说变法,但到了现在,谁都是知道,大明官场,已经在进行了一场没有号称变法的变法!
没有火耗归公和摊派整理,就没办法加俸禄,地方制度一改,就必定要改吏治,到这时候,中央的规制当然就要配合地方,不然的话,比重失衡,头轻脚重,一定会跌倒。
所以一样样就这么改下来,说起来这改制裁撤部门额定俸禄和吏员人数品级,这都是内阁主导,但谁心里不清楚,样样事都是张佳木于其中主持?
再加上现在轰轰烈烈的裁撤六部吏员,改制新军制,变漕运为海运,更是给大明官场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个月时间,能做到如此地步,偏生还是润物无声的做法,张佳木手段的高妙,自是叫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越是这样,元老们就越非得紧持不可。
现在谁知道张佳木下一步能干出什么来?现在大家已经清楚了,内阁已经被张佳木牵着鼻子走,李贤这个负文官重望的中生代官员根本不是对手,从这一次风波到改制,李贤全无办法,只能尽力配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