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对尼古拉二世去日本访问在大津被砍今心怀怨恨,当这位他极其喜爱的伺从武官罗杰斯特温斯基为了能够得到沙皇的进一步宠爱,站出来表示愿意带太平洋舰队去参加以中国为首的八国联军,剿灭日本人,沙皇尼古拉二世满心欢喜,马上下令准奏。
维特伯爵谏言说:“罗杰斯特温斯基只是一个少将。而且没有出海作战的经验,担任这支太平洋大舰队的司令可能不合适。”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大怒,从王位上站起来,咆哮道:“什么?罗杰斯特温斯基只是少将?少将就不能当舰队司令?这是谁规定的?朕是什么?朕就是天!朕马上晋升罗杰斯特温斯基当中将,等他得胜回朝莫斯科,朕还要任命他当上将,当海军大元帅!你就等着羡慕吧!”
沙皇这么一咆哮,维特伯爵不说话了,其他大臣就没人出来反对,反而有几个不要脸的爱国大臣站出来大呼:“沙皇是永远正确的!俄罗斯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专制者的自大和愚蠢,永远也难以听到实话。
大臣都不敢反对,沙皇亲自给罗杰斯特温斯基送行远征。俗话说,“主帅无能,累死千军”,一位宫廷宠臣带领自己出征。自从利耶帕亚启程,太平洋舰队的官兵极为恐惧。罗杰斯特温斯基中将从来就没有海战的经验,他本人的害怕,不亚于舰队里的任何人。
舰队一起航,罗杰斯特温斯基给舰队的全体官兵下达命令:“睡觉不准脱衣,所有主炮副炮全部脱去炮衣,实弹上膛,瞄准每一艘靠近的船”,因为每一艘船都有可能是日本驱逐舰或者鱼雷艇!
在驶出波罗的海的五天五夜里,整个太平洋舰队,就在一种无可名状的极度恐惧中受煎熬,怕日本军舰偷袭。因为波罗的海是内海,丹麦,瑞典,芬兰,德国,英国等沿岸国家的各种船只在穿梭不停,而每一艘船只都可能是来灭这麼一支大舰队的日本小驱逐舰,这种积累起来的恐惧和疲劳终于爆发了。
驶出波罗的海以后,舰队经过北海。北海是一个大渔场,挤满了渔船。第六个晚上,俄罗斯舰队经过一片被称作“多戈浅滩”,这时由于机械故障而落在了后面的工作船堪察加号突然发出了一份无线电报:“遭到日本驱逐舰袭击”。罗杰斯特温斯基立即询问:“速报告敌舰数量以及方位”,堪察加号的回答让整个舰队都倒抽一口冷气:“八九艘,从四面八方。”
顿时,所有舰只都打开了探照灯乱照,在探照灯的照射之下,海面上确实有一群小船的黑影,一直是实弹上膛的俄国军舰不由分说就打了起来。
那群小舰船是大约四五十艘正在北海捕捞鳕鱼的英国拖网渔船,都只是百吨左右。离俄国舰队最近的“仙鹤”号渔船最倒霉,被击沉,船长和另一位船员死亡。
这时从鹰号战列舰上又发出来“发现敌人巡洋舰,正在向我攻击”的信号,原来鹰号昏天黑地的把边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也当作日本军舰了,又转调炮口,向阿芙乐尔开炮,“阿芙乐尔”号当然不会束手待毙,赶快还击,一顿滚滚的乱炮轰起港口的朵朵浪花,俄国舰队上一个士兵和一个随军牧师毙命。
罗杰斯特温斯基从听到“发现敌人巡洋舰”这句话,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下令停火开灯,开了探照灯,一看才知道,自己的军舰打了自己的军舰,再一看对面,是些可怜的英国小拖网渔船!
第二天早上,整个英国就沸腾起来了,日不落帝国的渔民,居然在自己家门口的北海被俄罗斯北极熊打劫,英国外交部马上照会俄国驻伦敦大使:“在事情没妥善解决之前,舰队不准继续航海,否则一周后大英帝国进入和俄罗斯帝国的交战状态。”
罗杰斯特温斯基的麻烦远,不止这些,当时的俄国已充满了革命者,他们的敌人就是沙皇和沙皇专制,在多戈浅滩谎报军情的工作船堪察加号在从达喀尔出港不久就挂出了“机械故障”的信号,退出了行进行列。其实集中了全舰队工程师的堪察加号,根本没有机械故障,堪察加号发生了抗议骚乱,征收来的火夫和享受军官待遇的工程师们打起来,舰长赶快挂起故障旗来吸引全舰队的注意。
堪察加号的事件像瘟疫一样在整个舰队蔓延起来,从此无论白天黑夜,报告士兵或者火夫的叛乱的灯光信号连续不断地发往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而罗杰斯特温斯基就像一个宪兵下士官一样的不断发出镇压和惩罚的命令,於是各个舰长就成天充当着军事法庭庭长,检察官和辩护人的角色。
就这样一支指挥混乱、毫无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舰队,去攻击早有戒备的日本舰队,结局可想而知。俄国舰队还没开到广岛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就召集下属指挥官,命令三十艘军舰当晚全部开出港口迎战俄国军舰。
罗杰斯特温斯基根本没想到日本人还敢主动出港攻击,俄军军舰上的探照灯把内港的出入口照得通明。直到日军开始开炮时,俄国舰队仍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仓促应战。
后来,罗杰斯特温斯基听从了将军助理的意见,摆出了古老的鳞次阵法,东乡平八郎马上命令日本舰队摆成单纵队,分三列单刀植入,这正是破鳞次阵法的克星。罗杰斯特温斯基的舰队被日本舰队击沉二十艘,俘虏十多艘,他自己乘坐的“苏沃洛夫公爵”号仓皇逃跑。
俄军的陆军和海军如此不堪一击,接连被不占数量优势的日军重创,库罗帕特金的能力受到了各国将领的怀疑,不得不辞去联军总司令的职务,于是,曾广孝取代了他的位置,开始指挥海陆联军狂虐小日本。(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