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余祥继续在屋中转着圈子,道:“闯军在进入山、陕、河南和京畿时裹胁百万,糜烂万里。再加上建奴入关之后,一路屠戮。如今在北中国,已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的是无主的荒地,正好用来安置闯贼和各地流民。如此三五年下来,可致天下太平。”
没错,当年君侯在同青主先生和黄佑先生议论天下大势的时候,就曾经检讨过朝廷对闯贼用兵的得失。其中就说过人地矛盾之见的关系。天下的土地和财富自有定数,地里每年就出产那么点粮食。明朝开国的时候人口不过一两千万,养活这点人口毫无问题。普通百姓一年下来,还能积攒几百斤粮食。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到崇祯初年,中国的人口膨胀到亿万之巨。也就是说,以往一个人的口粮要分给五人食用,一旦碰上天灾,处于死亡边沿的百姓只能到处流窜,最后只能揭杆造反了。
如果现在是崇祯初年,招抚闯贼显然是没有可能的,道理很简单,国家没有财力安置这么多流民,这也是当年张献忠降后复判的原因。那是因为八大王在受到招安之后,国家根本就没有拿出一文钱给叛军,吃不起饭,张献献自然只能再去抢。
如今,国内打了十年仗,情形同崇祯初年已经不一样了。
人口已经被天灾和战争还有瘟疫消耗了九成,人地矛盾不复存在,安置流民,招抚各地贼军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
听小余说完,他的话虽然说得冷血和残酷,但刘懋先却不得不佩服:“余经历所言极是,小生佩服。”
实际上,小余并不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建奴也意识到人地矛盾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所以,他们没攻下一地,就大量屠杀百姓,消耗人口。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是其中的代表,在建奴最凶残的时期,整个四川被他们屠得只剩几千人。成都府的金堂县在明朝中期有户十万,到顺治后期,只余三户。
人死光了,自然就不存在吃饭的问题,也不担心会有流民做乱了。
历史说穿了其实遵循的不过是丛林法则。
至于后来所谓的康、乾盛世,乃是建立在人口的大量消失的基础上。这一点从后来的吴三桂叛乱上就可以看出来,三藩之乱的时候,战争的规模已经很小了。
如康熙十七年六月初,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亲点大将马宝,攻击兵家必争之地永兴时,发全境兵马全力进攻,拼凑了半天,也不过五万人马。
这五万人马中还包括辅兵和夫子,真正的主力战兵有一万就算不错的了。
其规模和明末的顺清一片石大战、多铎攻打扬州之战,李自成三打开封,李自成和左良玉朱仙镇大战动则几十万人马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另外,康、乾盛世的另外一个基础是美洲高产作物如土豆、玉米的大量普及。
当然,这种炭水化合物也提供不了多少蛋白质和热量,这盛世的代价是百姓身高进一步变矮,到清末时荣膺“东亚病夫”的称号。
余祥:“刘懋先,今夜某会去高山隘和高一功会面的,你也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