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bk_80782/">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吕武还被自己的儿子给“扬”了吗?不讲假话,怕肯定是怕的,又不是害怕到一想起就浑身冷汗的那种。
诸夏这边虽然讲“礼”,很多诸侯国已经上演束甲相攻的局面,干掉父亲自己上位的例子则是比较少。
现在是一个矛盾的历史阶段,聪明人都感觉要“变天”了,只是看不准会以什么形式去发生变化。
超过七成的人认为两大霸主国要相续倒下,到了各诸侯追赶并超过,再角逐出新霸主的纪元。
行,晋国将楚国打得挺狠,晋国又自己内部爆发大乱,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霸主呢?
有资格成为霸主的诸侯国不多,宋国、郑国和齐国在列。
至于说晋国和楚国能不能站稳,人们对楚国的看好程度远超晋国。
“楚失势,国主权柄仍重也!”子产有那么点声情并茂,说话时不但表情丰富,肢体动作也多。
这里是“斗首”西北方向约二十里外,位处氾水南边约六十里。
楚、宋、郑、齐、卫、吴等国组成联军,冬季罢战之后,难免会出现各国达官贵人相聚的场景。
郑国是子产统率军队。
宋国的统帅是华元。
楚国的负责人是公子午。
齐国来了晏婴。
吴国是余眛亲自过来。
卫国统帅的级别最低,来了蘧瑗。
其余楚国的附庸或傀儡国没资格参加这种级别的会议,陈国和蔡国则是刻意避嫌。
话说,公子午也在,身为郑国执政的子产怎么还敢挥斥方遒?
大家一块喝酒,事先说好言者无罪,自然而然也就能够随意哔哔。
现阶段郑国在子产的主持下进行变法,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导致大家还是很想听一听子产都会讲些什么的。
目前的“东方世界”,要说哪一个国家的一国之君权柄最重,楚国和吴国几乎是不相上下。
在楚国和吴国,国君想杀谁就杀谁,更为明显的是臣民权益远比其他列国更少。
用现代的解读方式,楚国和吴国的国君就是奴隶主,其余人只是奴隶。这并不是封建,至少不是春秋主流的封建。相反跟进入帝国时代非常相似。
子产说道:“晋权柄不在国主,各‘卿’精诚则强盛,相争必使之衰败。”
权柄不在国君……,又或者说不被公族所掌握,在目前九成九的诸侯国看来都是属于异端。
所以,不管是楚国和吴国,还是晋国,绝大多数列国都觉得有点格格不入,偏偏其三中的晋国和楚国能够成为霸主,使得一些有志之士认为或许应该学习晋国或是楚国,学习楚国的意愿更强烈一些。
比较愿意学习楚国没有其它原因,他们本来就是公族作为掌权阶级,单纯不想公族沦为可有可无的阶层,乃至于要被肆意欺凌。
华元问道:“阴子为晋元戎,为何坐视内乱?”
所有人对这个很感兴趣,想听一听子产会给出什么答案。
子产没有马上回答,沉思了一小会,才说道:“晋以范氏为大,阴氏次之。阴、范、荀、魏、解、赵多为姻亲。范攻赵,阴不救或许有二,赵有公族血脉,范强于阴。”
晋国嘛,卿位家族针对公族已经是一种习惯,不再爆发冲突也就罢了,一旦有点什么火星一定会燃烧到赵氏身上。
关于阴氏不救援赵氏,大家伙比较认可子产的第一种说法,也就是阴氏顾忌赵武身上的公族血脉,担心救援赵氏会遭到其余卿位家族针对。
然而,现有的目光限制了他们对真相的了解。
范氏的城邑是晋国各个家族中最多,人口和出产则不是。
所以了,他们帮晋国几个卿位家族从实力进行排名,错误的排名之下,认知方面也就错得比较多了。
阴氏不救援赵氏不是害怕范氏,赵武身上有公族的血脉倒是原因之一,更多的是吕武想看到范氏在晋国南境一家独大。
子产说道:“如无此次封邑置换冲突,赵氏亦不可壮大。此为晋国国情也。”
公子午笑呵呵地说道:“如是。”
不少人跟着附和。
他们为什么能坐在一起,名义之一就是喊着囔着晋国礼崩乐坏,外姓竟然把控住国家,必须联合起来帮助晋国恢复公族掌权的传统,要干的事情是“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正义事业呀!
赵氏灭亡的消息已经传开,关于赵武本人的消息则是云里雾里。
阴氏联合荀氏等家族将魏氏灭掉的消息则是暂时没有广传,关于阴氏要带头分裂晋国的消息则是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他们听到吕武要带头分裂晋国的消息是什么样的心态?理智在告诉他们根本没可能,心里则是盼望吕武真的那么干。
中原列国早就受够了晋国的压迫,不止每年要交保护费,时不时还要听命出兵跟随,大部分国家光是应付这两项就花光了国帑,没有多余的经济去发展自身。
另外一点,晋国和楚国连连交手,尤其是近些年来大战发生了那么多次,列国的伤亡虽然不多,胆战心惊则是必须的。
楚国在历经晋军打进腹地之后出现了一些改变,不再像以前那么霸道。
晋国一再折腾列国,西方太遥远的秦国发生了什么事很难了解,齐国和卫国则是先后有点国将不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