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中行吴面临的麻烦就够大,别提还有一个齐国专心致意要跟荀国过不去。
“我家需变法。”中行吴权衡了很久,还是提出变法的意向。
这一下,不管是荀氏,还是中行氏、智氏、程氏,有一个算一个要么是沉下脸来,不然就是一脸的担忧。
现在有例子的变法不多,提到最先变法就不能漏了齐国。
齐国在管夷吾时代变法了一次,让齐国一跃变成霸主;当下是晏婴在主持齐国的新一轮变法。
只要看一看齐国给荀国造成的压力,能够猜到齐国新一轮的变法肯定是有成效的。
“并卫国、侵长狄,我家并未因此而盛,乃至多受牵绊。”中行吴知道变法会有阻力,自己也没有在实力上能压制公族,只能依靠说服了。
他一脸愁容地说道:“汉并秦虽日久,行新政使之原有属民、旧秦人同有晋身之路。如此,再无晋人、秦人、狄人、义渠人、乌人之分,皆为汉人,愿共奔大道。”
一句话,说出了吕武到底兼并了谁,又把谁灭掉再纳为治下。
那样算的话,也就能看一看近二三十年来吕武完成了多少壮举。
荀家呢喃道:“汉王兼并之多,治下并无祸乱?”
并不是阴氏之前其实有出现乱子也很轻松镇压下去,化家为国之后则是没听说再出什么乱子,能够从这一点来推测汉国执行新制度的效果。
中行吴问道:“汉国、齐国维新,楚国似有效仿之意。当世大争之局已显,维新可图强,我家岂可顿足不前?”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中行氏的人可以紧闭嘴巴,荀氏、智氏、程氏和几乎没有存在感的辅氏不讲点什么?
荀会很是为难地说道:“子产变法逼反贵族。”
什么?
中行吴要的又不是子产的那种变法。
子产的变法是侵害非公族那些贵族的利益,小小肥了国家的同时,大多数的好处其实是落到了一帮郑国公族的口袋里。
一样在场的孙林父偷瞄了一眼荀会,又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中行吴,内心里一定后悔为什么要投奔荀国了。
荀国的公族数量众多,非公族的贵族数量占比大概是三成左右。
有了子产的变法在前,荀国搞子产那一套的话,荀国非公族的贵族会坐着等死?
中行吴不太能够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讲了一些先效仿汉国和齐国放宽征兵条件的事情。
“齐广征民壮,来年必将侵我。我家便是‘尽于徒’,举国之兵不过七万,不可使之全数向东,多地需有留守。”中行吴的那个‘尽于徒’指的是所有够资格上战场的人都进行征召。
荀会又不是傻子,很清楚中行吴大概是想将变法缓缓图之,一旦征兵条件的更改得到通过,下一步是要搞汉国的兵权归于中央,还是玩齐国那边的路数?
汉国的贵族还有自己的私兵,但是贵族没办法再带着成建制的私军进入军队服役,对外和对内的征战权力都在中央了。
齐国则是依然搞老旧的那一套,国君作为命令的发布者,征兵和提供物资的还是贵族。
“君上,何以成法?”荀会问道。
说呗,军权收归中央,还是任由贵族乱来?
汉国那边征战权力归于中央,士兵的装备以及后勤补给是国家来出,作为条件是获得爵位之后的产出要交税。
齐国其实是在用爵位诱使加入军队征战的民壮付出更多。他们需要武装自己,连带后勤也是自己承担,同时还让贵族有了更多的私兵。
所以了,吕武得知齐国变法是怎么回事,甚至亲自跟吕光和晏婴详谈,认为齐国或许能强盛一时,得出日后必有大患的结论。
从本心上来讲,中行吴当然更愿意效仿汉国,要命的是荀国的武器装备和粮秣储备不足。
“公族扩招罢。”中行吴选择了单方面对公族封主下放权力。
所以,中行吴搞的是拿子产和晏婴的变法中和一下,要在荀国搞自己特色的变法?
作为听众的孙林父低下脑袋,脸上表情看上去很决绝,心里的想法是:“尼玛!荀国不能待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