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彪问,“他怎么找到这儿来的?”
黄嘉的人不肯说,孙承嗣道,“京城一共就这么大,早晚要遇见。”
唐辎却在考虑女儿的事,本来定下明天再搬,今天黄嘉过来一闹,显然不搬是不行了,不论是把黄嘉送回黄家,还是叫黄家来领人,这边一闹起来,女儿的事就瞒不住,想到这里,他将孙承嗣叫到一边,嘱咐了几句,孙承嗣点点头,“我这就叫人去借车。”
虽隔了两三进院子,前院有人来闹,后头还是能听得到的,曼春本来已经准备歇下了,又不得不起身换了衣裳。
见安嬷嬷回来,她问,“前头出了什么事?”
安嬷嬷道,“没甚大事,几个醉汉来闹,已经叫二爷他们收拾了。”
正说着,唐辎从外头进来,曼春愕然,“爹爹?”
唐辎吩咐安嬷嬷和丫鬟们收拾东西,对曼春道,“外头捆了几个泼皮,这里太闹腾了,今晚就搬过去吧。”
好在曼春的东西不多,除了衣裳和书本,还有做衣裳的布料、针头线脑等等零碎东西,拢共还没装满两只箱子,那绣的架子也不必带走,先留在这里也无妨,曼春将上头的绣布拆了下来,这个也简单,都是用线绷的,拿刀剪一划即可,唯一的大件就是被褥,拿包袱皮一卷也就带走了。
所以最多不过两刻钟,行李已经收拾整齐,因安嬷嬷也跟着去,她的被褥便也一起打了包袱卷,安嬷嬷又将烧水的炉子、炭火、茶具、香药等物收拾了一箱,曼春见她收拾了许多东西,架子上的摆设,甚至连那金烛台也要带着,便道,“我的箱笼里也尽都有的,嬷嬷不用都带着。”
安嬷嬷道,“眼下天都黑了,到了那边儿再开箱子,岂不是要折腾到半夜?这边儿有的先拿过去用,等明天天亮了再细细收拾,何况老奴要和姑娘一起过去,这边儿今晚上就没人了,二爷在前头忙,这些东西没人看着,又来不及入库,还是带在身边为好。”
曼春见她说的有理,便也不勉强了,吩咐小屏道,“回头记得提醒我一声,这几个瓶子,烛台,还有那套梳篦,都是要还回来的。”
从孙家出来,唐辎坐最前头一辆车,随后是曼春和安嬷嬷以及几个丫头坐的车,最后那辆装了几人的行李。
从万和坊东南角到临近皇城的翰林胡同,中间还有挺长的一段路,一行人紧赶慢赶的赶在了宵禁之前到达,她们到的时候,那宅子里已经有了不少人,童嬷嬷、宋大家的、姚氏,还有小丫鬟们,另有几个丁氏派来的仆婢,正点着灯收拾屋子。
众人一见了她,都高兴地迎了过来,姑娘、姑娘的喊着,曼春一个个看过来,见她们都还气色不错,也高兴起来。
屋里没有几样家具,几个力气大的正在曼春卧房里架子**,曼春看了看别处,见也有些罗汉**和春凳,样式都不一样,知道这多半是临时弄来的。
“你们都有地方住么?”
童嬷嬷道,“今儿晚上大伙儿先挤一挤,到明天就能松乏些了。”
唐辎各处看了一圈,窗纱门扇是早就安好了的,屋里的墙布也是如此,只是一直没有住过人,显得十分阴冷。
到了中间一进院子,见女儿正和嬷嬷丫鬟们说话,他便停住了脚步。
“你们什么时候来的?不会也是今天才过来吧?”曼春问道。
童嬷嬷道,“早几天就来了,在舅太太家住了几日,伤养得差不多了,老爷说要把箱笼送过来,我们也就跟过来了。”
曼春道,“早知道你们在,我早就过来了。”
小五她娘笑道,“今儿好歹还有**,早几天来,姑娘怕是只能睡门板了。”
她这样一说,众人也都跟着笑。
唐辎迈步踱了过去,众人见了,忙低头行礼。
唐辎抬抬手,“今日来得匆忙,什么都没准备好,先凑合凑合。”
曼春道,“已经很好了,这么新的屋子,到处都干干净净的,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女儿的笑颜唐辎看在眼里,他拍拍她的脑袋,“别只顾着说话,收拾好了就睡吧。”
今天既然时间已经晚了,唐辎便决定歇在这里,又安排人明天一早回府去取官服。
曼春既然不必早起,便将婆子们都打发去前院布置屋子,要上朝的人天不亮就得出门,再耽搁,今晚就不用睡了。
待前院收拾得能住人了,她也领着小丫鬟们将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了——本来也不脏,新屋子能有多脏呢?不过是掸掸灰扫扫尘罢了。
她卧房里除了一座架子**,剩下的都是箱子,连放茶盘的地方都没有,不过这也难不倒她,叫人抬了只箱子靠墙放着,充作桌子,另找两只一样的箱子并排放在**头,铺上被褥,便是一张**了。
已经是八月,白天虽说还有些热意,夜里却颇为凉爽,曼春卧房里的窗户有里外两层,外头一层窗纱,里面一层糊了上好雪白的东昌纸,等天再冷些,外面的那层窗纱也可换成窗纸了。
嬷嬷们去各处查了门户,二门也上了锁,众人各自洗漱之后便都歇下了,曼春打了个哈欠,她也没管今天值夜的是谁,往枕头上一倒便睡着了。
童嬷嬷去各屋里看了一遍,回来见二姑娘已经睡着了,笑着摇摇头,往香炉里添了块香,便关了窗户,只留了巴掌宽的一条缝透气,便也歇下了。
唐辎在翰林胡同歇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换上随扈回府拿来的官服,匆匆上朝去了,比起安平侯府,翰林胡同距离每天上朝都要经过的东华门更远些,大约要多走一刻钟,好在他前一天是骑马来的,虽说在城里不能跑马,却也比坐车更快些,踩着点儿到了东华门外,正遇见几个同僚也才刚刚下车,彼此见面打了招呼,便一同进了东华门。
朝堂上仍旧不见皇帝的身影,这些日子以来,大臣们多少也见怪不怪了,照着流程递了折子,又与熟识的同僚打了招呼,眼看时辰差不多了,一声“散朝”,官员们循序出了大殿,便三五成群的出了宫门,往各自的衙门去了。
唐辎刚进大理寺的时候,大理寺卿便卧病在**,十天半个月的也不露一回面,偏偏这老头就是不肯乞骸骨,遇上大案、急案,还要唐辎带着案宗前去请示,几年下来,唐辎也习惯了。
时近正午,唐辎叫人去给他领了饭。
他手头上这一桩案子着实让人有些头痛,这是一桩继母通奸,继子杀母及奸夫,同父弟状告要求剥夺兄长财产的案子,这件案子过程虽有些复杂,却也不是不能断明白,只是那被杀的却是宗室女,宗人府那边有些不好说话,继子宗族也不肯罢休,定要将那与人通奸的继母休弃。
他想了想,将案卷放到一旁,回头与刑部和御史台那边透个信儿,看看情形再说。
吃了饭,他收拾了案宗,靠着圈椅眯了一会儿,等书吏将送往各处的案宗送了回来,便开始了下午的工作。
王氏捧着手里黑牛角轴的明黄圣旨,只觉得脑袋一阵阵发懵,她深吸了一口气,对儿子道:“半个月后完婚?你替我看看,别是我听差了?”
唐松接过圣旨又细细的看了一遍,才朝母亲点了点头,“您没听错,这上头说了,让妹妹与殿下半个月后完婚。”
王氏控制不住的一掌拍在桌上,右手的玉指环便裂成了两半,“这是谁的主意?便是乡下小农成亲,也没有仓促成这样的!”
叫人知道了,还不得笑话死?
圣人本就在病中,这般仓促,又不是冲喜!
想到这里,王氏脸色白了白,“不行,这绝对不行!”
“快,叫人去给你父亲送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