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百年积怨其实一朝可解,如此我朝若是重复中原,是不是也要实施南北分治之策呢?”赵昺听了点点头,似乎深以为是地道。
“陛下,万万不可!”王应麟听了却是急了,连忙摆手高声道。
“王相低声!”王德在旁沉声提示道。
“陛下赎罪,臣一世情急,失礼了。”王应麟一经提点也立刻意识到自己失态了,而他也发现帐外的侍卫在向帐内张望,显然自己声音太大了,已经惊动了值守的侍卫,他赶紧施礼请罪道。
“无妨!”赵昺轻笑着道,“朕就有所不解了,为何朕就不能实施南北分治呢?”
“陛下为君者当包容天下,不能因地分南北而分视之。”王应麟一听大急道,“昔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汉法,迁都洛阳,去胡名改汉姓、改说汉话、与汉族通婚等等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进而将鲜卑融入汉族,而得以立国百五十年。”
“孝文帝也为后世所推崇,我朝大家欧阳修评价其为:其私后魏之论者曰:魏之兴也,其来甚远。自昭成建国改元,承天下衰弊,得奋其力,并争乎中国。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名儒叶适言其: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又认为:“孝文志切有为,有舜,文王之姿。”
“哦,如此说来蛮夷尚崇尚汉法,那我朝也定能让北人归化,实现一统了。王相也不同意南北汉人分治,而要设法招抚,使南北汉人相融合,实现真正的一统。但是百年积怨,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够化解。”赵昺作恍然道,而转瞬又是愁眉不展。
他其实也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个异类,而其经历与自己还有些相似之处。拓跋宏五岁即位,由太后临朝执政。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四年后力主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史称“太和改革”。
赵昺还知道在后世有人说拓跋宏之所以迁都洛阳,到改姓汉姓、改说汉话、与汉族通婚等等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是因为其个人仰慕汉文化,崇拜汉学。这种说法其实也不一定说是错,因为君主的这样一种喜好而导致了一个国家遵循某种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唐朝时期佛教的盛行就与当时国君的喜好不无关系。
但是赵昺以为,也许孝文帝本人真的是对汉文化有一定的崇拜,可其首先是个皇帝,是一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单单从自身的喜好来推行一种文化恐怕多少有些勉强。而作为同是王朝的统治者,他以为维护统治才是皇帝的第一要务,推行汉化想更多的还是从维护自身的统治来考虑的吧。。
因为孝文帝意识到只有在当时胡人中推行汉文化,让胡人迅速的融入到汉文化当中去才能够让两个民族的人不再敌视,才能够坐稳自己的位子。但也正是他的推动胡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彻底的同化,形成了民族文化在历史上的一次大融合。
“陛下所言不错,我朝必须有海纳百川之心才能实现中国一统,是蛮夷归化我朝。其中自然会有人反对、抵制。但陛下只要用心去做,定然能够成功,在青史留名。”王应麟见小皇帝面露沮丧,又赶紧鼓劲儿道。
“张颂少年归朝报国,多年来又为朝廷出力甚多,而今在濠州任上出了这等事情,想来也是深受鞑子之害,进而才行事过激,做出了不恰当的事情,若是对其加以惩处,是不是会让众臣寒心呢?”赵昺叹口气道。
“不可。正如陛下初时所言,无论其是否有过,还是事出有因,当下产生的后果都极为严重,影响极为恶劣,其作为牧守之臣都难辞其咎。而若不加惩处则不能消除民愤,消除影响,百姓逃亡的事情会愈加严重,乃至会殃及周边州县,因此必须将其先行调离,回京待罪,在察明真相后再行定罪!”王应麟言道。可转念又觉不对,自己不是要为张颂开脱的,怎么又转而支持对其惩处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