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bk_14176/">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在此次对播州用兵上,众臣对小皇帝的保守感到诧异,觉得其对内外政策开始转向。过去小皇帝对于叛逆是毫不手软,一定要除之而后快,遣重兵围剿。而现在恰恰相反,小皇帝对蒙元的压迫日益增加,一些‘小事’就大动兵戈,且此次派遣远征军下南洋担任护航任务,也有宣威海外的意思。
赵昺如此决定也是有自己的想法。首先播州地区山高林密,不利于大兵团作战。而动用兵力少了,又难以对播州形成合围,切断其对外联系,你前脚走,他后脚又回来了,造成剿而不灭的局面,使战事陷入胶着,将朝廷拖入持久战,耗费大量的钱粮,掉入烧钱的陷阱,这对刚刚摆脱经济危机的宋廷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宋军主力的枪炮虽然犀利,可是在山里并不一定占据优势,而俚民生于斯,长于斯,熟悉山中的环境,适应这里的气候,来去如风,面对重兵围剿可以开展‘游击战’,将朝廷军队拖死在茫茫大山中。
此外,大军进剿即便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也必然造成惨重的伤亡,从而加深双方的仇恨,并不利于长治久安,一旦大军撤离便会复叛。而当今形势下,将大军南调平叛也并不现实,毕竟对面尚有数十万虎视眈眈的蒙元草原铁骑。
所以赵昺觉得要想通过残酷的镇压一劳永逸的解决广西俚乱并非上策,当然也不能任由播州杨氏形成割据,而采用剿抚并重,打击顽固分子,争取大多数俚民的支持,最后归于中央治下才是最稳妥的策略。这样既可以降低地方局势动荡,又能减少平民伤亡。
因而赵昺建议当下全面封锁进出播州的交通要道,严厉打击走私,使播州所产的茶叶、黑铅、木材等特产无法外运,先切断其财源;同时严禁向播州贩运铁器和粮食,以及生活用品。通过经济封锁削弱其战争潜力,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平,来加剧土官与平民间的矛盾,分化他们的联盟。
与此同时,利用多种手段从外围入手,收服那些实力较弱的小部落,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以此来逐步蚕食播州的势力范围,将其孤立起来。此外还可以分化瓦解杨氏,使其家族产生内乱,进一步降低其实力。当然军事手段也必不可少,对那些顽冥不化,决意以朝廷作对的部落坚决打击,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金/点币等你拿!
众臣听罢,一番商议后觉得皇帝之策可行。当前播州杨氏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分别由数个支系掌管播州事务。杨邦政、杨邦义、杨邦礼、杨邦杰、杨邦孚、杨邦光、杨邦怀皆杨大声之子。邦政为咸淳进士,官至播州招讨安抚使,杨邦政落业春台坝;杨邦仪落业三渡关;杨邦礼落业南坪;杨邦杰落业平远坝;邦孚分居郑家坝;邦光为咸淳进士,落业三和镇;邦怀分居南山;此为播州杨氏历史上的“八邦分支”。
杨汉英五岁承袭播州安抚使之职,当前也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一直由其母田氏代掌政柄,正是‘君弱臣强’的局面。在此形势下,孤儿寡母面对一群正当壮年的叔伯,其中艰难可想而知。过去有蒙元朝廷撑腰,他们尚能有所依靠,而今蒙元势衰自顾不暇,且联系已经被切断,失去了依仗,内乱几乎是无可避免。
众人听了都笑了,陛下的主意是相同的药方,用在了不同的地方,当年在琼州陛下就是用这个方法收服的当地诸俚,若是再加上一个媳妇就基本没有二致了。当然播州诸俚的实力要比琼州诸俚强大的多,但大宋也不再是当年惶惶不可终日的草台班子了。
对此大家没有什么异议,就算是通过了,这也是各省联合议事的好处,可以很快形成决议,形成议案,然后门下省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及枢密院做出方案,再由陛下审核下旨执行。而后大家又进入下一个议题,讨论扩军的必要性以及编制。
在内里地区布置禁军,这个议题很敏感,所以大家发言都很谨慎。因为本朝自太祖及后继者大多按照“守内虚外”的方针进行军事部署,将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以致开封内外,兵营列峙相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