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唱歌也是说话,只不过是拉长声调的说话罢了。心里高兴,就想说话;说话还不足以表达这种高兴,就拖长声调来说;拖长声调还不足以表达,那就加上咏叹吁磋;咏叹吁磋还不足以表达,那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
《乐记》是儒家音乐理论的专著,关于它的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嫡子公孙尼子所作;二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先秦古籍所得。比较公认的观点是,《乐记》成书于西汉,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的人。
《乐记》强调音乐和政治、音乐和社会的密切关系。它认为:太平盛世的音,去掉安详而欢乐,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去掉怨恨而愤怒,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紊乱;亡国之音,曲调哀伤而深沉,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困苦。由此看来,声音和政治是相通的,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声音。
《乐记》主张使音乐和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它认为:如果在宗庙之中演奏,君臣上下一道来听,就无不和谐肃敬;在地方上演奏,长幼一道来听,就无不和洽顺从;在家门内演奏,父子兄弟一道来听,就无不和睦相亲。所以,这样的乐,是审定一个基调以定调和之音,再配上各种乐器表现其节奏,使节奏合称为乐章,就可以用来使父子、君臣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使普天之下的百姓亲附。这就是先王制乐的原则。礼、乐、刑、政,如果这四个方面都得到贯彻而不发声梗阻,也就具备王道政治了。古先圣王制礼作乐,其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服耳目的享受,而是要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
在音乐的美感认识上,《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音乐和舞蹈,是让人快乐的,这是人之常情,不可或缺。《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它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汉民族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