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隋朝在洛口建立的洛口仓被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大量使用,而西京长安的粮仓也在唐朝建立后一直使用,可是一直到贞观十一年还没有用完,这时候隋朝已灭亡了二十年,连粮仓的建立者隋文帝都已经死了三十三年。
在后世一九六九年在洛阳考古中,发现了一座大型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四十五万多平方米,内探出二百五十九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五十万斤,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如今的隋帝国比原来历史上还要更加富强,粮食产量也更加高,不管是粮仓的数量还是存储粮食的规模,都远远超过原有数量。
按理说这时隋帝国存储的粮食足可以让全国近半的人口食用一年,发生了干旱只需要开仓放粮就足够了,可是隋帝国的大臣们却为难的发现自己家陛下是个只进不出的貔貅。
隋文帝的节俭,让他在建立了这么庞大的粮仓后居然只进不出,只想着建立仓储,可是等到需要拿出来救急百姓的时候,他居然不舍得开仓放粮,这下可是把隋帝国的大臣们急坏了。
本来吧,建立这些仓库就是为了救灾之用,可是如今你居然不愿意开仓放粮了,这不就让这些仓库失去意义了嘛?
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高颖等为首的大臣们纷纷劝谏,可是杨坚一面是因为独孤皇后的事情心情不好,另一方面则是吝啬的性格不舍得放粮,事情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
最后最了解杨坚心思的杨素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了。
他在与杨广商议后,上书杨坚,如今饥荒已经发生,可是需要如何救灾又迟迟得不到解决,等到朝廷做出决意恐怕关中的饥民都要饿死大半,因此他建议杨坚开放关中内外的通道,让关中饥民东去洛阳就食。
杨素这个建议可以说非常符合杨坚的心思,粮仓他肯定是不舍得开放的,但是让关中上百万饥民饿死更是不可能,这样只有东出洛阳就食一条路可以走,哪怕是这样杨坚依然要派身边宦官查探一番。
古时候虽然对宦官百般抹黑,但是不可不否认这些人大都对皇帝中心耿耿,文帝派左右之人出宫,查看关中百姓所食。
等到回来杨坚才发现带回来的百姓食物居然都是些豆渣、杂糠,却没有半点粮食,这一刻隋文帝杨坚终于知道自己错了,他在朝堂上涕泪直流,在群臣面前责备自己的错误。
可是杨坚终于没有彻底开仓放粮的决心,他仅仅只是开放了一座小粮仓来赈济饥民从关中到洛阳的道路上食用,不过为了削减大兴城百官、军队对关中地区的粮食压力,他决定亲自带领关中百官、军队就食于洛阳。
一路上杨坚取消御膳中的酒肉,甚至在东拜泰山的路上与就食洛阳的饥民相遇,他下命左右随行不准驱赶,于是一路上东出洛阳的饥民与文帝的侍卫并列而行。
一路上遇到扶老携幼者,隋文帝还会给这些人让路,骑兵都要下马牵马让路,唯恐撞伤饥民,慰勉而去。在道路艰险处,见有负重者,则令左右扶助之。到达齐郡(今山东济南)后文帝仍以民情为念,亲问疾苦。
可是至始至终隋文帝依然没有大量开放仓储赈济饥民,这也是他这些年中最为让人诟病的一个事情了。
之前王世积在日南郡的失败,让隋文帝意识到自己的实力依然不够强大,隋帝国还需要时间来成长,可是在帝国内部发生一系列事情后,隋文帝虽然有心联合都蓝可汗继续与夏国作战,却没有了那股精力。
锐气的消失让隋文帝暂时失去了与夏国全面作战的勇气,他最多能够做的就是大力支持都蓝可汗在漠北与夏国作战,只有突厥坚持的时间越长,他才能安心下来。
夏国好像很了解隋文帝的心思一般,在之前的几年里不仅没有继续大肆进攻隋朝,日南郡的夏军也只是老老实实的防守自己的地盘,辽东方向的夏军也从来不会接近隋帝国二百里以内的范围。
除了病重中的长孙晟很担忧隋帝国的未来之外,隋帝国立国时的人才济济已经开始陷入到争权夺利之中,却不知除了长孙晟之外,当然还有李渊的老婆窦氏看出来隋帝国的危机。
自幼便聪慧无比的她积极为丈夫出谋划策,让李渊在隋帝国内威望逐渐抬升,先后出任多地官员,然而窦氏终于因为一场大病而向原来历史一般提前去世,不过她却为李渊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隋帝国的经济发展,因为失去了对外扩张的欲望,他也跟其他的朝代一般陷入到争夺权力的漩涡中去,就在隋帝国演绎着一幕幕争权夺利的场景时,夏国却在迅速更加强大起来,与突厥的战斗也一步步激烈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