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心理学最新章节!
在社会交往中,人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但并不是所有人之间都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或成为亲密的朋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究竟什么样的人才会成为朋友?这就是关系的秘密。
我们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身世背景不同,思想观念各异,职业千差万别。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当中,谁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人们在心目中都有一个选择朋友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参照物就是自我概念,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自我概念来选择朋友。这一点可以用心理学上的自我参照效应来解释。
自我参照效应最初是心理学家研究人的记忆时发现的,是指当信息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关时,个体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心理学家康韦等人的一项实验证明了自我参照效应的存在。
他们将被试分成3组,要求他们分别对40个人格形容词进行自我参照、他人参照、以及社会赞许度判断,并在五点量表上标示出该形容词适合描述某人的程度或者其好坏的程度。一小时后让被试对这些形容词进行再认,对被试回答“学过”的词语,还要进一步进行、K判断——即如果被试真正记得这些词,就作反应(即记住);如果被试仅仅知道该词是先前呈现过的,或者仅仅是凭熟悉感进行再认,则作K反应(即知道)。
实验结果发现,三组被试的整体正确再认率没有显著差别,但自我参照组的反应成绩显著高于另外两组,也就是说出现了自我参照效应。
由于自我参照效应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意无意的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东西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一位学者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生**验:
记得工作五年时我准备买车。经过评估后,我买了一部咖啡色的中型轿车。当时我发现一般人的车都是白色或黑色,所以我认为自己的选择很有品位,也很独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