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羞怒之下将桃花饼夺了下来,扔到旁边的墙根处。这样不符合名士风度的做派,万不能被旁人瞧见了去。他仍昂首挺胸,笑脸迎人,对掀起帘子朝他招手的顾承业施礼寒暄。用宽大的袍袖将身后狼狈的小姑娘遮掩好。
待所有的车驾离开,他才忍着背痛,俯下身,正了正云岫头上那支还算应时的粉宝石发簪。然后半蹲下身,开始系外袍上的绳结。他不惯做这些事情,打的结极乱,不经意间,他的右手碰到了她的下颌,他只觉得她在瑟瑟发抖。
后来,父亲战死,钟氏在兵权上再无独当一面之人,朱氏也因重病随了父亲去。这是乱世,如此局面便意味着钟氏从此只能沦为第二等的门阀。那时候,他在会稽做别驾,闻得变故,兼程赶回。然而局面早已不是他一介庶子可以控制住的了。听到云岫入宫的消息,他也只对管家淡淡道,也好,少了一个累赘。
他曾服散,著书立论,举止比往日更加简慠,声名大噪的同时也让他的身体日益衰弱。当五石散发散时,皮肉破裂开来,鲜血侵染了白色的羽衣,潜伏在心底的莫名情绪也随之涌出。他自负才智,却猜不出这般情绪为何而生,他只好饮酒——他不是不够聪明,怎么能猜不出。
再次相见便是在会稽郡主的生日宴上,吴国初雪,云岫和雾汐结伴捧着新摘梅花。侧门相遇,他白雪沾身,却显得比以前更加瘦削,但她似乎长高了不少。可能是没有认出自己吧,她麻利地系好袍子便趋步出去了。那份优雅稳妥,与会稽郡主的动作简直是一模一样。也是那一日,他向老吴王讨了扬州别驾一职。
或许当初的冲动与年少意气有关,有心慕富贵有关。或许是因为他不忿,不忿有人给了她更好的结局。
绮罗佳人的初貌仍在,只是曾经羽衣公卿的幻影,如逝水流年一般,再也回不去了。一切虚景远去,那条沾血的帕子在草丛中渐渐萎顿下来。
第241章 穷图
二月辛酉, 金乌初升,栖于玉栏,片刻后, 便有霞气缭绕蒸蔚,如镜台喷花, 绮罗环扇。区区五日光景, 长安城与宫城靖安,部分朝臣已归家看顾,城东的灞上战场也基本清扫完毕。
王师与叛军的对抗不过是天光之下奔流的渭水, 但王师与王师之间的抗衡才是万流相汇处的暗潮涌动。世家与世家的纠葛,中枢与地方的权衡, 人人心里的一盘算计各自摆开,局势不可谓不险恶。
女流、小辈、佞幸、外戚, 四种描绘加身的陆昭如今掌控禁军,为解救禁中皇帝的第一人。而关东王姓诸家、北镇的国公宿老、荆扬的后起之秀以及陇上的行台高官, 如此举足轻重之人,却不得不在这个清晨, 仰望那片异样却瑰丽的日光。
而正是在这一天, 车骑将军陆归领皇帝诏命请人封锁潼关、武关,避不出战,并书信与北海公元丕, 请其总领雍州战事。这既是出于对大局的考虑,亦是对陆家安全的考虑。毕竟他与陆昭首攻京畿,已是大功加身, 实在不必再与他人争功, 强出风头。如今时节,他最重要的任务是守住长安门户, 配合妹妹完成一个权力跃迁的过渡期,维护局面稳定,不激起任何一方掀桌子。若陆昭所料不差,五月以后,各个势力都会逐一汇聚到长安附近。在此之前集中完成人事方面的安排,毕竟放眼远量,门阀执政下不可能允许一家长期的独断专权。
这一日,陆昭也正式前往吴淼所在的丞相府参与议政。丞相府掾属大抵保持了贺祎时期的状态,以东西曹掾为首,通过调整人事来实现政治目的。而两曹在职务上则是东曹更重,毕竟东曹掌握时下两千石升迁调任的品议权,能得此任事的子弟必然是时之高选,乃是更高于中书的起家官。而西曹不过是掌公府之内的典选,出任者亲则亲矣,贵未必贵。
陆昭前往丞相府前已悉知,如今东曹掾是先前被赐婚的薛芹,算是吴淼对于皇帝布置的呼应。而陆昭之所以来丞相府议事,也是为了行台归都后各个官员们的任职问题。看来吴淼是将陆昭的老对家薛氏摆上台来,和自己对抗。
陆昭的到来并不是秘密,在名刺奉与吴淼后,丞相府和太尉府班底都做出了回应与布置。如今陆昭算的上是旧勋赫赫,履历上亦是无可指摘,又是西北世族首望,如果公府接应不当,就连吴淼本人都要受到耻笑。
清晨时,便有公府属官从各处搬来大批的竹制步障,分列道旁。公府内各个办事堂间也设有竹障,将闲杂人等隔绝开,以便在主官们走动的过程中受到惊扰。
陆昭如今虽非丞相府属官,但由于新任殿中尚书,也需向吏部上交一份阀阅。现下整个尚书省都处于空置,吏部由于谢云的离开更不复存。好在王谦仍是尚书仆射,在府门负责接送陆昭的同时,也带了一位曾经吏部的任官来接收陆昭的阀阅。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大多数人在任职前仍需在吏部挂号等待,直到尚书批复,才能就职。
迎接陆昭的除了王谦还有太尉府长史卢琳。卢琳先领陆昭与诸位掾属见礼,随后才带着她往丞相府正堂内走去。
陆昭也曾与此地面见贺祎,每次贺祎都是单辟一间屋室商议政事,因此她也从未见过丞相府的正堂。而吴淼行事作风与贺祎大不相同,在接见陆昭的同时也在对案上冗杂公文作诸多批示,时不时还要对周围的掾属们有所交代,与贺祎想比算是一张一驰。
吴淼见陆昭前来也旋即放下手中政务,正式让大家与陆昭见礼,随后微微一笑道:“事务繁多,礼节难全,还请女侍中不要见怪。女侍中竟愿拨冗前来,实乃令人振奋。”
公府掾属因世家出身自有行事风格,而吴淼身为太尉也自有公心——任何人的到来都不会因私而废公。
陆昭连忙下拜道:“晚辈惶恐,太尉身系国事,本应日日前来请教。幸得太尉安抚众心,宿卫皆思归于王化,晚辈才能脱身,以全礼数。”
吴淼笑着抬抬手道:“疏见未必荒于国事,勤视或许有碍政务,非常之时,倒也不必事事周详,只要大体无亏即可。”
王谦亦陪笑道:“殿中尚书清理两宫诸苑,也是为我等辟出一片清净之地,可以筹谋国事,我等饮水当思修井之人。”
几日下来,陆昭也发现了时人对自己的称呼多有不同。打压自己权威者,多愿以女侍中相称,以强调自己的外戚背景与女官身份。而景从者则多以殿中尚书相称,意在巩固她的权威,继而达到稳固自身利益的效果。至于太子妃一称,也就皇帝和后妃等叫叫。分封诏书虽下,但大婚之礼未成。这些人叫得如此迫切,不过是事权既不可得,占一占辈分的便宜也是好的。
随着吴淼和王谦的相继表态,众人也随着寒暄问候了几句。随后,吴淼则回到座位上,另在自己身边不远设一席,让陆昭入座。同时其他僚属也都放下手头的事宜,准备开始议事。
“如今京畿纷乱,流民四起,各军也不乏四周游荡就食。”吴淼既以维稳为主,也就快速切入最关键的问题,“北海公如今已将崔谅部一网打尽,若要归镇,也理应入都受赏。因此我等也要将北镇事务理出,届时垂询北海公。此外,去年上计结果,长安也急需知晓,行台方面,还望女侍中可以出面协调,尽快将上计名目送回。”
陆昭闻言后和手道:“上计名目纷杂,金城行台也将归都,文移迁移之事,晚辈会与王尚书等说明,必不出错漏。京畿左右,秦州已然大安,州府计目详尽。太尉若需御览,晚辈自请秦州刺史誊抄上交,以备公府随时使用。”
吴淼见陆昭颇为合作,亦点头微笑道:“如此甚好,京畿附近本乏用地,若能得秦州支持,加以疏导,也是大善。”
陆昭道:“如今北镇军、民皆就食于泾水,秦州虽解小渴,却难保国泰。当务之急还是要在北境设立郡县,免赋税,开放镇民户籍,使各家思归。只要能得安稳,生民自主动栖身,经营一方,倒不必事事仰赖圣贤,饱受压迫。”
关中之地虽然繁华,但也是豪族林立,能否分出土地给这些北镇人就是个首要问题。这些北镇人常年遭受苦难与压迫,骤见繁华,未必就肯甘于屈就世家荫庇,久而久之反倒生乱。因此待春暖之后,还是要引导这些民众回归北镇,只要不强加干涉,深耕几年后,自然也是一片繁荣景象。
一旦这批流民离开,元丕的归镇也就少了一个阻碍,如此一来,朝廷的粮草重担也就大大减轻了。与此同时,对于薛家的倚重也会骤然减少,这也是陆昭申行此举的一个重要目标。
薛芹深知自家命脉在于何地,因道:“设郡免赋的政令,自当多仰赖金城王尚书。只是前有吏改,后有北镇之乱,如此匆忙定策,只怕有问罪之嫌,反倒使行台归都无益啊。”
陆昭却笑了笑道:“也是巧,大尚书家郎君尚在淳化府上。昔年北镇与台中若真有龃龉,想来谢郎君愿意出面调解。先前谢郎也曾附淄川王手书,联系北海公,如今北海公南下,若需会晤,可遣谢郎,倒也不算唐突。”
吴淼则道:“政通人和虽是相辅相成,但也有轻重缓急,北镇之事,还以政令为重。王尚书宽宏大量,自然不会以小人之心猜度长安。”
先前吴淼闻言,已是心中一突,当初他得知陆家在北镇之乱中将谢颐救下,就知道陆家没安好心。谢颐怎么可能会心甘情愿去为陆家游说,不过是因为被陆家拘禁在淳化,以北镇之乱肇始者为由加以拿捏。如果谢家出面服软,那么下一步很可能北海公会借淄川王和谢家的势力申请入都。
众人也将利弊权衡了个遍。北镇本就荒芜,减免赋税伤害不到自己的利益。至于行台归都,他们也不关心,甚至希望行台不要太快回来,在避免自己的权力在长安扎根之前受到侵蚀。
至于北海公方面,他们更不希望元丕与谢家达成什么共识。政令可以把北海公送走,牺牲谢家也能把北海公送走。可由于谢家仍有淄川王这一关联,一旦轻易放弃,谢家更有可能反投北海公倒逼中枢。陆家与两家都没有什么仇隙,自然没有压力。但是他们,尤其是关陇世族,却如置于火炉。如此看来,反倒不如用政令逼退。
如果通过政令能使北镇镇民回归本地,多少也能督促北海公的归镇,大大缓解东面受到的压力。只需等王子卿等人入关,局面又会回到几家门阀共同执政的美好画面。
不过吴淼和众人也都意识到完成这个政令的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在整个政令的参议、决议与下达其间,尚书省完整地参与。但太子也归台在即,如此一来,尚书印就必须留在长安,那么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代掌尚书印就是大家必须推动完成的事情。不然元丕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世家集体各自谋算,长安京畿就永远无法达到一个稳定局面。而这样一个人选,如今也穷图匕现,清晰可见起来。
第242章 立场
在达成某一个共识后, 众人的施力点也便有了方向可寻,关于北镇设立郡县、赋税以及相关政令旋即被加以讨论。
为了尽快送走北海公这个尊大佛,以薛芹为首的一众掾属可谓不遗余力开出了极高的价码。原六镇地区设立朔方郡, 由北海公元丕兼领郡太守。取消镇民镇户,改为普通民户。朔方郡十年之内免去一切赋税, 但兵役仍如常, 由朔方郡各家承担。当然,还应有一些位比三公的赏赐,不过这些已经不是他们能够置喙的了。
丞相府议事刚刚结束, 永宁殿便有人传话,请吴淼、陆昭等人入觐赐膳。
寻常时日, 皇帝于宫中赐膳不过是将饭食送至各处,但今日特地宣诏, 想来也有要事。陆昭与吴淼不敢耽搁,即刻动身前往永宁殿。
永宁殿外此时也有其他等候之人, 太子与淄川、渤海二王,姜绍亦在列, 众人相继见礼。元澈已有几日未见陆昭, 本想上前搭话,却见姜绍抢先一步,拉过陆昭笑语道:“这几日宫内宫外俱安, 连荒败的逍遥园一带都已肃净。吴郡琼枝扎根北庭,如今连同近畔也都不乏清风濯濯。”
陆昭如今风头正盛,身边不乏吹捧之词, 然而面对姜绍过于热情的夸奖, 连她也是尴尬难言。姜绍也不理会其他人蹙起的眉头,开始询问起行台风物, 直到魏帝宣诏,众人才各自整理仪容,班列入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