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士元身躯微颤,眼中却有着异样的坚决,道:“先生,真的就没有一点王法了吗?学生不在乎钱,也不在乎这一身伤。可是那些书,学生真的忍不了。”
窦禹钧眼中有着怒火,但更多的是担心。
毁书!
在任何和平时代都是天大的事情。
唯独这个武夫称雄的时代,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除了他们这些读书人,谁又会在意那一本本薄薄小小的书籍,那一片片细细长长的竹简?谁又清楚,这些不起眼,轻易能够毁去的东西,承载的却是华夏最为璀璨的文化。
此事不管最后如何,窦禹钧都不愿忍下去。
不然这些年他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相较毕士元的“忍不了”,窦禹钧想得更多,他本是朝廷的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但因醉心于教育,申请致仕,将精力用于义塾之上,以弘扬华夏文化。
比之原来武夫们无法无天,在郭荣的治理下,骄横的武将已经收敛很多了。
尤其是近年来大周连战连捷,取孟蜀四州二十一县,夺淮南十四州六十县,收南平三州十七县。
这些地方都需要大量的官员治理。
郭荣一边让庙堂文官相互举荐人才,一边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大量的士人得到了任用,下放到各地担任官吏。
士人昏暗的前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此事若强忍下去,只怕又要回到以前那般无尊严的苟活。
不论什么后果,都要反抗。
那些莽夫就不知道什么是退让,唯一懂得的就是得寸进尺。
只有让他们痛了,才知道收敛。
不过窦禹钧并没有打算利用毕士元,抓住这个机会闹事。他担心举目无亲的毕士元会受到胁迫伤害,祸及生命。
窦禹钧虽然有些迂腐顽固,但自身道德毋庸置疑。
看着毕士元,他说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此事你莫要参与了,好好养伤,至于你多年珍藏,吾这里藏书亦不少。你可随意借阅抄写。便将此事,当作人生一大考验吧。”
毕士元心思灵透,看出了窦禹钧不想让自己介入太深,高声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先生……晚辈绝非贪生怕死之人。此事因学生而起,学生避不开,亦不愿避。只想求一公道,死而无憾。”
毕士元在历史上就是以刚毅严谨著称,后世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覆灭北宋。当时庙堂上下官员大多惊惶恐惧,宋真宗更是无心抗敌,惶恐不安,不敢与契丹一战,动了南逃之念。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
当时便是寇准与改名后叫毕士安的毕士元两人力排众议,坚持让宋真宗北上亲临澶渊。
这才有了澶渊之战、澶渊之盟。
若不是他们两人,大宋只怕提前进入划江而治的时代。
窦禹钧看着毕士元一脸青稚却又刚毅决绝的模样,心中大为宽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少年,华夏文坛承传才不会断绝。
吾道不孤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