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善政,亦当有施政之人。”刘协说道:“刘备身边有谁擅长政务?”
诸葛亮现在还在隆中,赵云、关羽又都脱离了刘备,刘备身边的人才屈指可数,总不能指望张飞去推行新政吧?其他还有什么人,刘协还真不太清楚。
赵云摇摇头,神情无奈。
刘备身边的人才就那么几个,猛将有张飞,策士有简雍,通晓政务的却一个也没有。也不知道他到徐州之后有没有招揽到合适的人才。
刘和稍作思索,拱手道:“臣举荐一人,东海郯县人,王朗王景兴。”
“王朗?”刘协想了想,觉得不太靠谱。那可是大儒,能赞同新政?
刘和仿佛知道刘协在担心什么,笑道:“王朗虽是儒者,但师从故太尉杨赐,有爱民之心。之前任会稽太守时,便颇为称职。”
刘协心中一动。
杨赐是杨彪的父亲。弘农杨氏虽是顶流世家,家风却与汝南袁氏不同,对底层百姓还是有所体恤的。杨彪、杨修能迅速调整思路,拥护新政,和杨氏家风有一定的关系。
王朗既是杨赐的弟子,思想必然受到杨赐的影响。加上杨彪的关系,接受新政还是有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王朗是徐州名士,他登高一呼,比刘备喊破了嗓子都有用。
“先生意下如何?”刘协再一次征询贾诩的意见。
“臣以为可行。”贾诩说道:“当年臣在洛阳为郎时,便与王朗相识。其人儒雅知礼,为人宽容大度,常常周济贫困之人,哪怕素不相识。若此人能佐刘备,在徐州推行新政,必能有所成就。”
“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定了。”刘协说道,随即命人拟诏,用最快的速度送往徐州。
刘和看在眼中,咂舌不已。
天子对贾诩的敬重简直有些出格,几乎是言听计从。
贾诩说道:“陛下莫急,臣还想补充几句。”
“先生请说。”
“形势紧急,容不得从容施行。悬赏宜明,使将士无后顾之忧,以期全力。”
刘协心中一动,便大致猜到了贾诩想说什么。不过他没有说破,示意贾诩继续。
见刘协没有反对,贾诩暗自松了一口气。“臣以为,可在徐州公示赏格,功大者可加官晋爵,功小者也能分赐田宅。如此,若能使万众一心,共抗袁绍。”
“这……这不是军功爵么?”刘和顿时傻了眼。“陛下,万万不可。推行军功爵,要分给将士田宅,岂不是与东海的大族为敌?”
刘协不说话,只是看着贾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