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除了官场上那些瞒不过的人之外,他对外自称姓白,师无算这些日子“小白”来“小白”去,叫得很是高兴。
伏霄即将造访的那座小归山在江的对岸,馆驿高处即可遥望,郁郁葱葱一座绿山头,最顶峰处便是道观,不过隔得远,黑乎乎的豆子大小,什么也瞧不真切,只能看见徐徐的雾蓝色烟气从茂盛的树顶上飘散升空。
关于韦敦的故事,大多数流传的版本皆在他为官那几年,这些年他上山修道,前去拜见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过江之鲫,而真正见到面的几乎没有,偶有几幅水墨丹青从小归山上流传出来,证明此人尚在人间而已。
就连时常往返山中送衣食的脚夫,也不清楚他究竟是哪一位。
神秘兮兮的,要么真的是厌倦红尘,要么就是待价而沽。
师无算听罢笑说:“岂不知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道理?”
伏霄叹道:“我一个跑腿的,他即便藏器,于我却无用。”
师无算低低道:“这怎见得?莫低看了圣上。”
这时门外驿丞殷勤来报舟船已备好,随时可出发,灿灿然的笑脸一闪而过。
“借我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伏霄闭嘴收了扇子,站直身往外走,扇子在指间转得眼花缭乱,踏过门槛时回头示意师无算跟上。
师无算凝然盯了他半晌,无可奈何掀了袍角踏出门去。
小归山在馆驿西南方,乘舟逆水而上,那座青山在水势蜿蜒中失掉全貌,随着舟船移动时而显出杂树缤纷的一角,一条进山的路,却是愈发清晰了。
卯时末才进山,除了馆驿带来的向导,伏霄只带了师无算与子兴两个人,也幸亏人少,这窄窄的山道仅能容两人并排行走,狭窄处一人过都勉强,再往前走只有栈道,人若多了,互相照应起来更加麻烦。
山上的道士们并非完全脱离俗世,靠山吃山毕竟不现实,所以这条进山的道路还算完好,一路走下来有惊无险,穿越过重重树涛,那朱红色的高墙便在绿树当中跃然出来。
红墙,青烟,偶尔传来风声,微微塌陷的石阶和阶边啷当作响的铁索,这景致十分好,看得人向道之心大起,带路的是个矮瘦老头,兴致勃勃地为他们介绍此处宫观的由来。
伏霄登山累得半死,勉强维持风度已是用尽全力,实在听不得什么宫观建成始末,所以向导老头唾沫飞溅地讲述时,他心不在焉,偶尔哼唧两声权当应付。
师无算倒是听得入神,面带怡然之色,微笑着看向老头。
向导约莫有六十,人称老梧,真名反而不详,常年在小归山上替人带路,山上山下的人都识得他。
老梧仍在讲话:“待到了山门,白公子进去找守门的道童,说清楚来意就是了,这座观很灵验的。”
他们此来并不直接寻找韦敦,而是打算借供奉的名义,先摸清楚状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