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刚来庙堂,你们就纵火烧粮仓是吧??
这么不将老夫放在眼里?
他心里同样憋了股怒火。
而群臣这里就更不用说了,皇帝这些时日里的政策,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倒行逆施。
他们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来挽救大魏天下,勿要让其坏在了奸贼的手里。
群臣的忍耐大概已经达到了一个限度,他们已经做好了发难的准备,这顿时改变了朝议的氛围。
曹髦很平静的看着他们,哪怕情况已经恶劣到了这个地步,曹髦也没有过多的愤怒,他很是冷静的分析着如今的局面。
当今朝中的几个派系,曹髦看的是明明白白。
世家联盟在被痛打了一顿之后,再次缓缓凝聚,这依旧是一股相当可怕的力量。
天下的官员皆出大族啊,哪怕是偶尔有几个王经这样的贫困户,那人家也是大族的门生,王经就是被崔氏所提拔的。
没办法,书在人家的手里,你寒门庶民想要当官,你得去读书啊,那你不投靠世家,你还想从哪里获取知识??
文皇帝其实一直都在致力于大魏的教育事业。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我大魏文皇帝虽然做出了很多糊涂事,但是也不能说对社稷完全没有贡献。
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恢复了洛阳的太学,设博士十九人,广纳天下的贤才来就读。
太学生在曹髦时期已经达到了两千多人的规模。
当初曹丕按着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职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淘汰掉了那些酒囊饭袋,为魏国君王们提供了人才来源,同时,曹丕在各地推行儒学,设立庠序,高呼:以太学治天下,以庠序教城邑!
大魏不当人的虽然不少,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也非常多,尤其是对比吴国蜀国来说,人才根本就没有中断过,教育机构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无论是太学,还是各地的庠序,都不能解决大族的问题。
魏晋跟后面的朝代不同,此刻书籍还是稀罕物,印刷术没有出现,纸张还很是贵重,知识还是通过家族的方式来传递,启蒙且不提,高级的知识理论都是被垄断的。
像后来的朱元璋可以大开杀戒,杀的群臣人头滚滚,然后再召其余人来给自己做事,但是曹髦却干不了,这不是曹髦没胆魄,是他没那个基本盘啊,读书人都是大族出身,你将大族杀干净了,那伱靠什么来治理天下?
他又不能开科举来招人,开科举或许能提升官员的水平,可参与科举的还是那些大族子弟啊,寻常百姓连书都碰不到,就是有钱也买不到知识,受教育的资格都没有,你参与个什么考核呢??
何曾说要将这些人统统杀掉的时候,曹髦就问他:杀了他们,该用谁来治理天下?
这并非是曹髦想听何曾的吹捧,这是他的心里话。
本来就没几个能用的人才,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杀,尚书台的几个人,干掉了他们,那谁能来接替他们呢?
曹髦此刻正在打量着麾下的群臣,心里有诸多想法。
荀顗看向了郭彰,郭彰当即站起身来,朝着曹髦行礼大拜。
“陛下,当初文皇帝曾有令,要以政绩来提拔官员,要以五试考核来任免官员,当今的郑公,任意提拔自己的亲信,公然与廷尉勾结,栽赃陷害,将不与自己亲近的人罢免,将自己的人提拔上去,他所提拔的人,看不出平日里的政绩,也不曾通过任何的考核。”
“官员的调动升迁,都因他的一言而定,这使得天下官员寒心啊。”
“陛下,臣听闻,赏罚分明,提拔有序,方才是治理天下的道理,而一意孤行,不顾政绩和德行,以自己的想法来肆意行人事,社稷难安啊!”
郭彰这番话一出,庙堂内一片死寂。
别看郭君一口一个郑袤,言语里都是在责怪郑袤,可他说的是谁,大家都心知肚明。
他的矛头是直接对准了皇帝。
毕竟皇帝才是那个最任性的人,连司徒和太尉都是自己决定的,完全没有听取群臣的建议。
这大概还是群臣第一次在朝议时对皇帝发难。
曹髦跟荀顗等人的蜜月期,竟然只持续了短短几个月。
当然,他们也不想要撕破脸皮,不然方才骂的就不是郑袤了。
曹髦没有急着开口,他瞥了一眼钟会。
钟会朝着他微微摇头,曹髦于是就安静的坐在了上位,对此不发表意见。
“呵,你有什么资格来代表天下上书?”
“你的尚书位,不就是在陛下上任后才得到的吗?你有什么政绩,你有什么德行?你通过了什么考核?!”
王肃当即站起身来。
你可以否认皇帝的为人,但是你不能否定他用人的眼光!他这任命的有什么问题?各级官员调动和提拔不是都很合适吗?!
哪里轮得到你一个无才无德的小辈在这里开口?
郭彰的年纪同样不大,他原先被司马昭安排为尚书郎,他能成为尚书,完全是因为“山中无老虎”,郭彰是有些文才的,可这文才在王肃看来啥也不是。
王肃就是遇到郭彰的父亲都是平起平坐,根本就不惯着对方。
郭彰也不生气,他能坐到今日的位置上,主要就是因为他年轻,有冲劲,敢莽上去,此刻若是退缩了,那他就没有继续留在尚书的价值了。
他很是认真的朝着王肃行礼。
“王公所言极是,只怕在您眼里,整个庙堂里都是些无才无德之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