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些年龙国的电影市场一直处于没有发展的状态中。
以票房为准,1992年是龙国票房最高峰,年产票房达到32亿,之后便一路下滑,从1994年开始,进口国外大片则是最大的票房来源,而国产电影一再萎靡。
1995年,全面票房不足10亿,直接下跌百分之三百的票房。
之后一直到2001年,票房一直稳定在9亿左右。
主要原因就是,观众的审美疲劳,以及电影产业整个的不思进取。
西方电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文艺类电影市场萎靡之后,商业电影崛起,直接带动整个行业,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当年也遭受过部分传统电影的攻击。
因为触碰到了行业的根本利益,对于龙国现在的电影行业来说,每年10亿左右丶票房,足够这些电影公司瓜分了,而且每年还瓜分不完。
但是经过《英雄》之后,这种新的工业电影类型到来,会刺激新的票房产生,票房刺激下的电影多样化,给之前那些电影公司会造成巨大的麻烦。
第一投资风险变大了,之前投资的电影基本没有超过1亿龙币的影片,唯一一个特例就是《鸦片战争》谢晋导演在1997年拍摄的一部重要影片,投资高达一个亿,但是由于市场原因,赔钱了,不过这部电影的意义不能用票房来衡量。
剩下的投资比较大的一陈恺歌的《荆轲刺秦王》为首6000多万,姜文的《鬼子来了》三千多万,还有张艺眸的《活着》三千多万,但是这些片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是奔着赚钱去的,而是为了拿奖,这几部影片都不是为了赚钱拍的,所以投资商是为了留住大导演才拍摄这种大投资的影片,来赚取口碑。
因为这样这些大导演获奖之后,在国内影响力大,能够抗票房了,再拍一些小成本电影赚大钱。
但是《英雄》出现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资模式,就是大成本,大制作,高票房的模式,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风险就会增大很多了,
第二票房市场变得不稳定了,甚至垄断的地位都不稳定了,之前国内票房过亿的电影除了去年一部主旋律电影之外,已经很多年没有这个级别了,基本都是五千万票房就能获得票房冠军了,而《英雄》这种模式出现之后,对整个票房市场的推动,到底是榨压还是突破,谁也么没办法意料。
第三就是,《英雄》这种新的类型片出现之后,观众对于影片的种类需求一下子增加了,对于国内现在影视行业有很大的压力,到时候会促使很多‘新人’出现,比如独立电影一定会崛起,对于一些老巨头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威胁。
所以他们自然要一再的唱衰抵制《英雄》,发动全行业的力量来攻击《英雄》,这样或许能够让龙国电影市场保持原本的状态。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英雄》的票房太高了,以十二小时票房统计来算,这边电影很可能突破三亿龙币的票房,成为近代龙国票房最高的影片。
很多人眼红,自然骂起来更加变本加厉了。
不过对于行业的谩骂攻击,对于观众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印象,因为《英雄》实在太吸引人了,尤其是宣传工作,连着将近四个月的宣传,以及张艺眸带着主演等在国内循环发布会,加上‘龙国第一部商业大片’的噱头,以及之前《卧虎藏龙》带来的印象。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对老百姓十分有吸引力,毕竟对于龙国这么多年单一的电影风格,他们早就看吐了。
尽管看了报纸跟着这些专家学者影评人一起骂张艺眸,但是依旧会掏钱去电影院观看,所以《英雄》的票房在国内,不会受到任何舆论媒体的影响。
这部电影让龙国陷入了新一轮的热潮之中,基本上所有人都在讨论这部电影年轻人讨论樑朝伟的英俊张曼玉的美丽,中年人则讨论电影的画面震撼,也不关心那些媒体批判电影的意识形态内核什么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看电影,就是一场视觉性的体验,如果某一个剧情触动了,那么就会为电影叫好。
至于电影的艺术性和价值性,都是一些小众真正热爱电影的观众才会探讨的。
电影这门艺术的伟大,就在一这点,它能够包容雅俗共赏,所以它成为第八大艺术,无可厚非。
就在张艺眸在票房成功的喜悦以及同行的谩骂中患得患失的时候,接到了很多朋友的祝贺,唯独没有接到王耀的电话,这让他很是难熬。
因为这部电影也算是想要向西方电影证明,龙国也有排出合格工业商业电影资格的作品,他更加在意好莱坞那边的反响,因为这决定着,未来龙国电影是否能攻占好莱坞,在海外市场立足反哺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在全球经济化的前提下,电影如果只是在国内市场发展,迟早会被好莱坞架空的,因为近些年好莱坞大片越来越成为国内观众的主要选择了,票房流入国外,国产电影没有竞争力,就会被观众抛弃,到时候整个龙国电影行业就会成为好莱坞的奴隶产业,只能替他们加工电影,整个产业也就成为了西方文化的殖民地。
只有向外输出了文化,才能确保不被消灭和蚕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