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夫,那个颍王殿下,是不是当今官家?”
“前年难道天下有两个颍王?”
“那就是皇上哪,我这辈子也能见到皇上。”
“我倒,二哥,皇上也是人,也会有人见到,不是你,就是我,或是他。”
“妹夫你可不要乱说。”
“说说吧,这次来泾阳为了何事?”
“父亲担心新官家登基,你会受到不公正待遇,我说你们不用担心,妹妹飞黄腾达的日子到了。”
“飞什么黄?即便皇上也要受种种限制,纵然我立下一些功劳,只能在按步就班上稍稍越级使用。”
“这也很好了。”
王巨默然,实际宋朝下面有许多官员做得不错,但因为没有人赏识,只能原地踏步踏。不要说入皇帝法眼了,就是入了一些得势权贵法眼,那也会截然不同。
比如说老苏得张方平推荐,立即搭上欧阳修关系,让两个儿子成为欧阳修的门生,自己再经欧阳修引荐,又搭上韩琦这层关系,他没有功名,也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之职,职虽低却很贵,正是王巨原来眼巴巴的馆职官。随后调为文安县主薄,算是到地方磨勘过了,立即再调回京城,与姚辟修《太常因革礼》,这是老苏死得早,否则这本礼书过后,马上就要升官了。再如大小苏,欧阳修在后面拼命推,大苏立即变成了凤翔府签判。小苏呢,实际他科闱考得不好,仅是第五甲,最末一等的进士,然后经过那个制科试,立授推官。可怜章楶,做了那么多年地方官,省试考解元,殿试考第六名,也不过混了一个推官。
但再看自己呢,蔡挺肯定与自己沾上边了,那么恩师那边呢,游师雄往来了好几次书信,若是自己魅力足够大,至少能让关中四吕与自己产生交往,不指望他们以后支持自己吧,可能保持不会反对或严重反对。还有章楶那边的“建州帮”也不可小视,通过姚兕与种诊又能伸到武将那边。
这张一层层网形成了,若是政治斗争严重,大家比赛着不要脸,如何不形成党争?
烂账,糊涂账!
李万元做梦也没有想到妹夫能想得这么远,又问:“那个长公主有没有嫁人?”
“没有。”
“还没有?我小妹真是傻有傻福,居然从长公主的手中抢来了夫君。”
“都是什么话,人家长公主至于与你妹妹抢男人吗?否则两个太后一道诏书下达,我是遵旨还是不遵旨?”而且李万元说得也不对,如果换在曹家这样的外戚,没有子弟进入朝堂做士大夫的希望了,与赵念奴联亲,亲上加亲,会有所帮助。放在一些略有些才学,但政治上没有能力的普通文人身上,也会有帮助,至少能混一个驸马都尉,子孙后代都成了贵戚。但放在如今的王巨身上,不但没帮助,反而多少是累赘,于其娶赵念奴,还不如娶李妃儿。
但李万元哪里知道呢,他只知道妹夫机会来了,父亲让他来问一问,那就来吧,顺便玩一玩。
然而王巨哪里多少时间招呼他,与李万元说了几句,立即去找杨蟠。
为了这个正副使,两人闹得有些僵。
虽然功劳王巨很大,那也是战功,这个对于文人来说,说重要就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但无论资历与年龄,杨蟠肯定占据优势,连他的儿子都比王巨大了。这次王巨进京,没有想到不但没有受罚,反而又混了一个陕西营田使,若是按照差职,居然在杨蟠之上了,虽然他差职未动,实际已变成了副使,因此杨蟠更加不快。
不过杨蟠终非小人,对水利确实也比较精通,王巨也没有请求朝廷将杨蟠调回来,于是两人只能冷着脸共事。
这样终不是办法。
因此王巨说:“杨勾使,马上各州县民夫与军士一一集结,不如这样,我们共分成两路,我与侯知县于渠首动工,你带着一半民夫与军士去小郑泉。然后我们两边共同动工,争取秋后汇合,将第一段的河渠打通。”
整个郑白渠分为三段,一是渠道到小郑泉,二是到三限口,这是侯可的建议,三由于渠首水位稍稍抬高,就着高水位沿伸到漆水,这里也有白渠,一直到华州赤水镇,但老白渠自三原县城南而走,新白渠则从清水开始,自三原县城北走,与漆水会合。第三段工程是王巨反复测量后的提议。其实第三阶段不属于白渠范畴了,而是属于真正的郑渠,但王巨也没有奢想恢复郑渠,之所以这么做,还是为了抬高太白渠的水位,让三个白渠全部得功。
这是干渠,还有新修或重新浚修的大大小小支渠达到了七十几条,各类分水、节水、泄水与进水陡门两百多座,六处险峻河段用了王巨的那种鱼鳞塘,与这个种新式堤防相比,唐朝的将军堰都弱爆了。此外还有二十几处渠堤用了笼石法。
所以一旦分成了两处施工,那么无论来多少劳力,也能分散了。
杨蟠想了想,说:“好吧。”
他心中有些不服气,不过王巨极其好胜,无论有没有那个陕西营田使之职,注定不甘心于他之下,他又不喜争,分开更好,相见不如不见!
并且离得也不是很远,若有事,也能及时联系。
侯可看着杨蟠带着部分胥吏与官兵离开,长吐了一口气,心想这样也好。
看到杨蟠走了,侯可说道:“如果朝廷钱帛再多一点就好了。”
他还对着第一处那个选址念念不忘,从哪里打通多好哪,一下子就与北洛水灌通了,那将灌溉多少耕地?
“侯知县,想修渠是吧,我们先忘记北洛水,想一想南洛水,还记得西汉的龙首渠吧。”
“知道,就在洛南县。”
“如果我们用这种鱼鳞塘加上大方石,不惜成本砌起一道拦河大坝,强行分出一部分河水,随山谷而走,或者再炸开几个燧洞,那么能灌溉多少耕地?”
“这个主意不错,就是用费很大,哪里似乎有很多山。”
“那我们再换一个地方,侯知县可记得成国渠?”
“这个我知道,是汉武帝时修建的,唐朝时还重修过,从引渭水经郿、扶、武、兴至咸阳,重新退入渭水,而且沿途有诸多支流,水量充足。”
“如果我们几人联手团结协商,再加上火药的帮助,你认为能不能将它重修起来?”
“能,这条渠若修起来,大约也能灌溉两万顷耕地。”
现在几个河流水量比后世的好,无论那一条修起来,又舍得下血本,往死里修,都比后世受益面积大。
“郿县西北是斜峪关,斜峪关下有一支水量充足的渭水支流,叫斜水,如果在斜水下陡门堰坝蓄水,能不能灌溉几千顷耕地?”
“似乎能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