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吕公著,就怕孙固,如果以他的身份,想搞什么妖蛾子。王巨在朝堂还好一点,不在。那就惨了。
所以王巨借着这个机会将话挑明了说。
“子安,你这是何意?难道某是不识大体之辈!”孙固恼道。
“那就好,那就好,陛下,正好新年开始,两府三司群臣都在这里,臣再进一言,禁止百姓随意捕杀燕隼、燕类、大山雀、啄木鸟、喜鹊、乌鸦、蜻蜓、瓢虫、螳螂、青蛙与水蛇。”
“这……”赵顼又目瞪口呆了。
王巨解释道:“臣在南方时,曾有意托海客从海外带着一些岛屿上的鸟粪,交给一些主户使用。这些鸟粪的肥力胜过农家肥十倍。臣之所以这么做,一是使海客们再拓生一条财源,二是它的推广,能有效的提高庄稼产量,达到最终改善种子的用意。可是臣这项举措失败了。”
“为何?”赵顼与大伙还是第一次听说。
“海船造价十分高昂,而且一年只能往返一次,一艘船还需要大量的水手船夫,另外每隔两三年还要保养一次。因此运费成本很高。况且还要派人上岛开采出来。所以无偿给予那是不可能的。然而第二次这些海客不再无偿给予,而是当成商货出售。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了。具体原因很简单,虽然它们确实使庄稼产量增加了,可是现在的庄稼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不但有天灾人祸,还有各种害虫,以及各种病症。”
各种病菌引起的植物瘟病那是没办法了。
至于害虫同样办法不多。
不过这些益虫益鸟如果能保护好了,给它们更广泛的生存空间,也能减少害虫的危害。
因此王巨提出对这几类益虫益鸟进行政策性的保护,禁止捕杀,禁止当成食物上餐桌。
也不要以为它是玩笑,在宋朝,就有许多人吃蛇吃鸟了,也包括青蛙,甚至许多百姓将青蛙捉来,喂鸭子。
不过这些虫儿鸟儿放在延和殿说,就有些儿戏了。
看着大伙狐疑或嘲讽的眼神,王巨又补充了一句:“陛下,蝗虫之害陛下可知?然而蝗虫同样有着天敌,那就是青蛙与许多鸟类,臣在南方曾刻意派人伪装观察,一只大山雀一天可捕食两百多条害虫,至于一只喜鹊可能一年能吃掉一万多只虫子,包括蝗虫。”
根本没有派人观察这回事,但谁知道呢?
然而蝗虫之害,大家都懂的。
每当大旱灾过后,就必然会迎来大规模的蝗灾,这个蝗灾引起的后果甚至比旱灾本身还要严重。
因此赵顼脸色终慎重起来了。
不过吕公著却长吐了一口气。
王巨遇刺案,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说法。至于朝廷所说的西夏派人行刺,吕公著岂能相信?
如果是王巨本人导演的苦肉计,那就算了。
如果不是王巨导演的苦肉计,文彦博肯定是第一个怀疑对象。
所以刚才王巨说起程昉,还真让吕公著担心。
但王巨轻描淡写略过去了,又说到这个动物保护上了,那么就不会再针对文彦博了。
似乎赵顼也有这样的想法,因此说道:“这样吧,你回去后写一道奏本,然后递给朕。”
“喏。”
实际赵顼好,吕公著好,他们都想错了。
依政县的遭遇,王安礼的高傲,益州官员的冷漠,无疑让王巨的喜悦化为泡影。
因此王巨一直在想办法。
那怕行相案过后,王巨也不敢做事,因此这数月以来,除了废罢市易法,重置南方发运司,余下的仅是微调。
但这样是不行的,并且用不了多少年,说不定还会有元佑之乱。
然而想做事,就必须得到赵顼更多的信任,以及更多的权利,那么才能放开手,大刀阔斧地做事。
国内打好基础,才能放手对付西夏。
可现在有这个条件吗?
因此王巨做了两手打算,一是看赵顼能给予他多少支持,支持力度大的话,是一种做法。支持力度不大,继续异论相搅,那么就是另外一种做法,一种更激进更暗黑的做法。
所以王巨刻意将程昉的遭遇轻描淡写略过去,非是他不想替程昉讨公道,而是对赵顼的第一道考验。(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