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正春和胡嘉伟垂头丧气的离开了韦光荣办公室门口,即便是他们心里明白此事的诸多利害之处,却也只能按照领导的意思执行。
县官不如现管,先应付好眼前再说吧。
两人心里其实还有一句潜台词憋着没好意思说出来,“天塌下来反正有个高的抗着。”
这件事其实是一个中层官员的宿命特别有代表意义的缩影,对于自己的官运,中层官员往往先入为主的以为,“作为下属,自己在很多时候命运其实是无法全盘掌控的,在遇到上级领导之间明争暗斗的时候甚至有人还会在心里默认自己成为领导政治斗争牺牲品的观念。”
挽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现实生活中,倘若问某人,“你觉得自己强大吗?”大多数人都会说,“我还不够强大,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会强大起来。”
错!错误至极!
一生都圈养在棉花堡中的牲畜绝不会受伤,只能留待把它们的皮毛制成贵人的衣裘,先入为主自认命运从不掌控在自己手中,任人宰割势在必然!
内心强大的人会勇敢主动和命运厮杀,上战场之前心里必定要做好受伤的准备,强大和弱小的本质差别在于你是否惧怕受伤!
对于内心强大的人来说,受伤不是羞辱,而是勋章,强大也会受伤,只不过修复的能力比较强,速度比较快,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重上战场。
我们每个人孜孜以求的强大,以为远在天边的强大,以为要靠什么人赐予或是相助才能达到的境界,其实真真实实原驻自己身上。
你强则命自强!你弱则任人宰割!
官场文化很大一部分是酒场文化,除了开国的一代之外,二代、三代、四代都是酒场高手。
有人说,省部级干部是高干生出来的,市厅级干部是花钱买出来的,乡镇干部是喝酒喝出来的。其实只对了一部分,整个官场都是喝出来的,差别就是乡镇干部喝稍微差一点的酒,而高级干部喝高档酒而已。
许世友将军是河南人,他是劝酒的典范,你说不会喝,他说你是怕老婆;你说有病,他说你是怕死。
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时,他是司令,开战前还须选个副司令,这时他想起了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刘昌毅。
刘被请到后,谁也没见许司令询问刘副司令员的身体状况,更没见他们讨论与战争有关的话题,只听到他让备酒。喝掉三瓶茅台后,许问刘:“还敢开瓶吗?”刘豪气冲天地说:“天下没有会喝不会喝的事,只有敢喝不敢喝的人,九死一生的人,死都不怕还怕喝酒?许司令喝到哪我就陪到哪!”
这场酒喝罢,许世友睡了一天,刘昌毅醉了两天。许世友感动地说:“真是一条好汉,不怕死。副司令就是他了!”从此留下了“喝酒选将”的佳话。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中,酒仙刘伶在其《酒经》中,将酿酒历史追溯到夏朝,其实还可往远推算。
据《史记·夏本记》记述:帝中康时,守四时的羲氏、和氏就有饮酒的嗜好。而其祖先是帝尧时派去定四时的,历经五帝近百年时间。由此推断,酿酒业产生于这个时期,发源于中原,逐渐发展到四夷,而到周朝初期,酿酒技术完全成熟,并已形成分类。
《诗经·风·七月》记载:“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伐木》曰:“伐木于阪、酾酒有衍。”《诗经通论》认为:“醉以酒,饱以德。饮其酒而醉;受其恩德至多,又如饱餐后之满足。《诗集传》:“是以既醉既饱,而福禄之来,反覆而不厌也。”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饮酒方式:除夕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中,正月初一取出,全家人朝南方饮酒,寓意春风送暖到人间,预祝一年的好运气。饮酒的顺序自少至老,幼的先喝,年龄最长后喝。
顾况诗证:“手把屠苏让少年。”苏轼诗曰:“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王安石诗亦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例举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要表达一种观点:
中国酒文化从古代至今,已经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与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华夏文明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执政者想要用一刀切强制手段颁布“禁酒令”显然是不现实的,流传几千年的民俗传统就凭一纸“禁酒令”就能彻底销声匿迹?
尤其是在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礼尚往来的人情社会里,绝不可能!
酒也的确给人带来诸多益处和无穷乐趣。它能活血化淤,强筋健体;高兴时,它能助兴;胆怯时,它能壮胆;忧伤时,它能解愁;疲倦时,它能提神;思滞时,它能开窍。它在交友、融通感情方面的作用更是大得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