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抢好处这东西,最能激发人的潜力,原先各地的那些老爷兵们,得到命令不得不上战场,首先在开拔上就百般刁难推脱,什么开拔费烧埋费,伤病费,各种费,林林总总,只要你差了一点,就绝不挪窝。
等一切都满足了,不得不开拔启程,那速度堪比蜗牛,恨不得走他个地老天荒,而如果每天要走三十里那绝对是为了赶下一场的饭食,因为大明朝的规矩是,军队沿途的开销粮饷都由所经过的州县负责,你走过了头,他们不管,你没到达地方,他们也不管。想当初京畿之战时候,山西的救援大军就是这样,被三日五调,连续饿了五天,结果军队哗变一哄而散,因此还搭进去一个山西巡抚,一个山西总兵。
但这次情况却大不相同,不管是哪里出发的队伍,只要一接到盼星星盼月亮发下来的调令,立刻丢掉所有的破烂,火烧屁股一样往北跑,每日五十里的路程绝对不在话下,有时候每日达到了100里破纪录的行军距离,而且还没有叫苦抱怨的,沿途这些兵痞们也没有心思去骚扰各个州县,让整个大明的百姓简直就不适应了。难道整个大明的军队突然间都脱胎换骨了吗?都瞬间成了人民子弟兵了吗?
潘健行,也是这些老爷兵里一支队伍,他是河北的驻军,却堂皇的拿着南直隶(南京)兵部的调令,理直气壮的向辽西赶。
而这支军队的新任千户潘健行,是吏部左侍郎的儿子,原本就是一个地痞流氓,读书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苦差事,打架斗殴不务正业,可是愁怀了他老爹。
在大明,卖官鬻爵这时候大家都在做,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想做个文官,那是难上加难,因为大明养士三百年,文声鼎盛,每年科考进士的士子如过江之鲤鱼,那是乌央乌央的,那真是做到了秀才多如狗,举人满街走,在南方,一个家族要是没有两个三个举人进士及第,你都不好意思出门。
而这些千辛万苦及第的举人进士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做官出仕,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吗。
但那个时代可不像这个时代,现在往好了说叫社会职能越分越细,其实就是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为了安排子女当官,一天时间就能给你鼓捣出来一个什么局,最不济还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办公室,指挥部,将子女名正言顺的弄个正科副处干干呢。
那时候不行,机构就那么点机构,员额就那么点员额,绝对不能超出。
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大明虽然施行的虚君制度,但这个制度不完善也不彻底,皇上对官吏的任命可是抓的紧紧的,不管是吏部内阁选什么官,哪怕是一个小小县丞,也必须皇帝同意,就比如大明的万历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什么意思?就是说,大明朝许多官职没有人做,让政府几乎停摆,不是不做,而是皇帝不批做不了。
一面是官位稀缺,一面是文人塞途,因此想要及第进举之后能当上官,那你得等,于是,即便身为吏部左侍郎的要职,也不敢冒被无数眼红的人盯着的风险,将一个连童生都不是的儿子弄上一个文官当当,只能在顺天府挂个小吏的名目,这属于自收自支的范畴。
文官难当,武将好做,但在那个严重的重文轻武的年代,大家宁可在家赋闲也绝对不做那羞耻的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