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
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就算没有烽火戏诸侯,西周早晚也会在其他事件中灭亡,无法挽回,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话,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争霸。在未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里扩大而已。当时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
作为蕃卫的边关重镇理县,自从谭守礼那次贸然进攻黑水部的吐蕃人大败而回后,谭守礼便在理县最容易把信号传出去的地方建起了烽火台,自从永康军出关去攻打飞凤寨之后,厢兵这批官匪,因为一批远道而来的吐蕃人,谭守礼破例让这些厢兵进入了关内,当频繁发出的烽火让守城的兵士在城郭中疲于奔命,最后却根本没见到严阵以待的敌人后,所有人对于城牒上久不久冒出来的浓烟也开始变得懒洋洋的,诸如厢兵这些人,他们往往只会若无其事往天空瞪上一眼,便再次如一只蜗牛龟缩在背上的坚壳中,该干嘛继续干嘛。
(烽火大部人分人第一印象觉得肯定是用的狼的粪便点的狼烟,毕竟各种小说铺天盖地都是这样描绘的,可能和狼烟四起这个成语有关,如果真的是这样,万里长城万里长,烽火台上的信息传递,得需要多么庞大的狼队来提供啊。其实狼的消化能力是非常强的,烧狼粪就像是烧羊毛毡,冒出的烟是浅棕色的,比干柴堆冒出的烟还要淡。烽火到底用的什么燃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这些都可做燃料。以干柴引火,续以湿柴,浓烟就会滚滚而起,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烽火。)
谭守礼也嗅到了一种不寻常的气味,这是他浸淫官场这么多年的一种直觉,这些年闹变法闹得不行,老子神宗赵顼变法,儿子哲宗赵煦不变了,复辟,从此以后,支持变法的人称元丰党人(元丰是神宗年号),反对变法的为元祐党人。此后反反复复,到了徽宗赵佶这里,记得蔡相专权时,他做了一件创举,将立碑刻石这件国人喜闻乐见的事翻出了新花样,也是士大夫政治生涯大起大落颠沛诡谲的真实写照。那时候元祐群臣贬窜死徙也没剩下几个了,但蔡老头仍不解气,列名百二十人,其中有司马光、苏轼、苏辙、吕公著、吕大防等,等其“罪状”,谓之“奸党”,立碑于端礼门,由端礼门可至文德殿,文德殿为卫朝常朝殿,每日上朝,文武百官都可见此碑。另外,元符末因日食求言,当时应诏上书不下数百本,蔡老头及其党据此将之定为正与邪各上、中、下三等,范柔中以下五百余人为邪等,不得同州居住。端礼门之党人碑蔡老头请了徽宗御笔,他又自书“奸党”为大碑,颁于郡县,令监司长吏厅皆刻石,让他们千秋万代臭下去,这便是著名的元祐党人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