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八月下旬,京城还是燥热难耐的天气,整天大太阳照的人难受,那些尚在田间劳动的农民更是汗流浃背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描述的是最准确的。
到了北方,还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这里的温度就比京城低一些,有时候会感觉到格外的凉爽。这个时候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还只是单纯的放牧,等到了九月中旬乃至下旬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为冬天做好准备了,因为冬天这里的温度要比京城低得多。
他们要准备大量的过冬的食物还有御寒的物资,九十月份是他们每天最痛苦的时候。不过这个冬天可能会轻松一些,因为他们手中有一个无价之宝——大明皇帝朱祁镇。
虽然这个人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巨大的财富,也意味着过冬的食物,但是毕竟作为俘虏,朱祁镇并没有得到特殊优厚的待遇。
每天住的是肮脏凌乱的草堆,吃的是难以下咽的干粮,白天还要干大量的重活,这样的生活哪怕是普通的劳动者都觉得很艰苦更何况他这个大明的皇帝。
经过短短几天,朱祁镇就从原来二十二岁俊秀的青年苍老变成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粗糙络腮胡还有杂乱无章的头发上面已经有些化作了青丝。就在这短短的八天,正值青春年华的明英宗好像老了至少十岁。
他是一个有强烈国家责任感的皇帝,要不然也不能为了国家暂时的危急冒然进攻瓦剌。不过纵是有为国为民的心怀,没有智谋也是无用功。而且他要是能狠下心,手腕硬一些大可以跟京城里有权有势的势力强征,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劫富济贫,京城百姓的日子兴许会好过很多,这也是他作为皇帝严重不足的地方。最后他的失败之处就在于九岁即位,在位十四年的朱祁镇一路上虽然有很多宣宗朱瞻基遗留下来的顾命大臣,例如三杨等,但是真正在他皇帝生涯起关键引导作用的还是王振。这是一个在失败不过的榜样,王振在每一个重要的决定都没有给幼小的朱祁镇三观当中带来正确的影响,这也就导致即便他想要摆脱王振的控制,自己做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决定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沿着王振的思路走下去,这才越走越远。
到现在为止本书当中的朱祁镇和真实历史没有差太多,未来的情节当中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直到现在来说,他出场的情节并不多,但是和他有关的事情并不少。他是一个兼并这可恨和可怜的人物,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对于我这个心肠很软的人来说,我会把临界与好与坏之间的人物尽量归于好,对此我会说朱祁镇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通过他的经历可以简单的来看,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孩子正好还会经历逆反期,身边有一个亲密无间的天天对你说好话给你带来快来的王振,和天天对着你吹胡子瞪眼让你干这个干那个的的三杨以及张太皇太后也许还会有孙太后,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有今天的结果他不该承担完全的责任,他只是会选择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而且当他被也先俘虏的时候才是他真正感觉到折磨,倒不是因为王振在他的面前向也先俯首称臣还对他侮辱唾弃,而是因为他才意识到大明五十万子民白白丧生的责任原来一直由他来面对,因为他的用人不疑,因为他的一意孤行,因为他的年轻幼稚,才导致优势这么明显的战争惨败。
从这一刻开始,朱祁镇就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五十万人的性命压在自己的肩头可想而知有多么沉重,他就在这几天之间一下子就老了十岁。他每天都要收到内心的谴责,也逐渐变得郁郁寡欢:不仅如此,他每当面对那些幸存下来的大明将士的时候还要受到言语上的辱骂。
虽然眼前的这个人还是明朝的皇帝,但是能不能活着回去都还不好说。他们这些人会落到今天这幅田地全都是拜他们这位皇帝陛下所赐,身边的兄弟成千上万的战士枉死都因为他们口中万岁的皇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