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六这天对于大明朝来说可能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期,也许之前的一些重要的日子所提到的大部分人物所做的事情都是比较应对时局或者总结过失的,而今天发生的大事才是真正的决定未来。
就像之前的七月十七是朱祁镇率大军出征的时间;八月十五发生了影响明朝命运的土木堡之变,葬送了五十万大军,将朱祁镇祖辈父辈建立的功业——仁宣之治的成果付诸东流;八月二十三日,肃清朝纲的朝堂之变就在皇宫之内的奉天殿打响了反抗瓦剌的第一枪。
这几个具体日期全都是有所事实依据的,并非本书杜撰。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本书阴历阳历结合,不要计较不必要的矛盾。不过无论如何,事实都已经发生了,对这个国家都已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即便是熬过了瓦剌这一关,还得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才能够恢复。
不过今天,才是真正改写明朝命运的时刻。众位看官看了题目就会隐隐猜到其中的内容。
清晨,几乎所有的国家首脑都聚集在内阁共同商讨即将到来的战事。之前朱祁钰也宣布过,在今后的紧张时期之内所有大大小小的会议都会在内阁之内展开,这段时间他们也召开了很多次会议。
这样的会议就连刘晟翀都参加了,就因为他是刘球的儿子朱祁钰的“好兄弟”,以及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就可以破例让他参与。而朱祁钰依旧是作为整个会议的领导者,尽管聚集在这里的大臣全都是那种敢于表达自己意见忠于国家的人,和那些天天上朝划水,尸位素餐的很不同。朱祁钰的威望并没有因为前几天和钱皇后一同劝说群臣赎回皇兄的事情受到干扰,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年轻的,皇室的,成年的男性来带领他们。朱祁钰和在场所有人都不同的是以上的四个优点,年轻就排除了所有的大臣;皇室,刘晟翀和卢忠也不太可能了;朱见深还是一个两岁的襁褓孩儿,无关紧要;男性这一点,钱皇后这个女人就不再有任何的话语权。
刚开始,对于半城银庄和云武阁的事件朱祁钰只是简单的提了一嘴,毕竟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接着礼貌性的,朱祁钰对因个人私情导致当朝白白损失了五十万两白银的事情郑重的向所有人道歉。为此他还给在场的所有人鞠了一躬。
这样的举动虽然被刘晟翀看在眼里,却丝毫没有放在心里。有时候就是这样的,你若是真的讨厌一个人的话就算是再善意的举动你都会觉得他不怀好意,刘晟翀就是这样,一点都不看好这个朱祁钰。钱皇后不止一次跟他说过,朱祁镇落到今天这幅田地很有可能拜这个弟弟所赐,所以每一次和这个人相处的时候都格外的小心。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算不上意外的意外出现了,孙太后带着于谦突然来到华盖殿(内阁主要办公地点)。刘晟翀还好奇,怪不得一早上都没有看到于大人,原来是到太后那里去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太后在他的印象里都是那种只存在于印象中,只能再后宫享清福的女人。每天喝喝茶水,天天想着怎么伺候皇上不就是后宫这些女人每天考虑的事情吗?到了太后这个年纪,无非也就是多一些养生延寿的活动,想一想该怎么样让自己多活几年。可是今天怎么有功夫到这华盖殿来?还是跟于谦一起来?难不成有什么要紧的事情?
故事先不往下继续进行,对于刘晟翀这种没念过书的人来说瞧不起皇后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从朱元璋开始,到钱皇后(除去朱允炆的皇后)每一位皇后都是辅佐皇帝的贤内助,朱元璋的马皇后的母仪天下众所周知,他和老朱收养的子女就有几十个,去世的时候全国上下无不伤心。说一句现代的话,这样的人去世了联合国都得降半旗致敬。朱棣的皇后徐皇后可是开国大将徐达的女儿,虽然并不出名但是也绝对没辱没父亲的名号。再之后就是提到过好多次的朱高炽的皇后张氏,都是以张太皇太后的职称出现的。可以说朱高炽的皇位有她一半的功劳,另一半就是老朱定下的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再之后就是这位孙太后,一心一意的辅佐朱瞻基治理天下,虽然比不上之前的几位但还是可圈可点的。再之后就是这位可怜的钱皇后了,既有前两位皇后的支持,还有庞大的家族,即便是再柔弱也不敢有人敢谋害她。
所以说有的时候女人未必比男人差,更何况是当上皇后的女人。
来势汹汹的孙太后一进门就直接开门见山的说了一通,大体意思就是说所有人花费了大量的力气去把朱祁镇弄回来可是却还没能成功。朱祁镇在位的时候没干过多少好事,现在落到瓦剌手里是他罪有应得。现在国家已经经不起折腾了,必须要有一个新的领导人来带领他们打胜这一仗。于谦也找她和她商量过了,他们都认为这个时候和朱祁镇为亲兄弟的朱祁钰是新皇帝的最佳人选,所以便做了一个无比重要的决定——他们决定拥立朱祁钰为大明新皇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