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大半夜月饼的老岳母,忙收拾东西,把几个沾着白面的月饼模子和一堆热乎乎的月饼,包了一大包,又拿出一些钱交到姑爷手里说:“快领你媳妇往关里跑,快!”
就这样,小两口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唯一的念想就是从家乡带出来的一套月饼模子,有圆的,方的,有寿字的,有喜字的。
做月饼要用很多的白面和麻油,还要有白糖,芝麻,花生仁,核桃仁,葡萄干,等等等等,总之越多越好吃。
啥时候才会有这些东西呢?
小两口子,自从磕了头的那天起,这嘴唇边儿上就没有沾过多余的面,所以那些月饼模子也就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当然,比较珍贵的几个,如金童,玉女,寿星老儿,便成了小两口,不,如今已成了老两口的珍藏。
每当中秋节,待孩子们睡熟之后,两口子便抱头痛哭直到天亮,年年如此,岁岁如约。
当初的小两口,今天已是枝繁叶茂的老两口了,带着一群儿女来到了这里。
小丽的爸爸,如今是焦化厂里的技术员。
技术员,嗨,什么呀,一个瘦干老头,梳一个大背头,还有许多白头发,大冬天也不带帽子,只围一条大围巾,胡子拉碴的,还带一副小眼镜,有时候是白玻璃片儿的,有时候又换成黑玻璃片儿的。
有人见他大冬天不带帽子,便说:“李技术员儿,带个帽子吧。”他却摆摆手说:“我呀,高血压。”
更有意思的是,每天上班走的时候,站在门口弯着腰,低着头,让小丽的妈妈给他围好围巾,再递给他那个边边角角都磨毛了的破公文包,还说是什么东洋牛皮的,其实那里头也没什么,就是几张破报纸和半拉干窝头。
把公文包的带子往他肩上一挂,把公文包往他咯吱窝底下一塞,他双手一揣,还得小丽妈妈推他一下,他才转身拥着肩,小跑着出了门,小丽的妈妈还要跟出来:“慢走,早点回来啊。”
连辆自行车都没有,还慢走,那能早点儿回来吗?
天快黑的时候就回来了,穿件大风衣,被风刮得浑身土哄哄的,两只耳朵也缩到大围巾里面去了,鼻子尖上还提溜一颗大水珠,要掉又不掉的,来回晃悠,就像小人书里的那个啥先生。
进门还要喊一声:“我回来了。”
小丽妈妈赶紧停下手里的事情,欢欢喜喜地像个孩子一样,跑到门口一边“嘀里咕噜,嘀哩咕噜,”和他小声说着话,一边帮他接过公文包,摘下大围巾,挂在墙上的那个大木橛子上。然后把他推出门外,拿个花布抽子把他浑身抽个遍,才让他进家,洗脸,上炕坐好。
小丽的大哥小光,挺好的,好大好大,从来不骂人,对谁都讲礼貌,还会洗衣裳,一身干净合适的学生装,上衣口袋还别支钢笔,像个小干部一样,老爱帮助小孩儿。
尤其是喜平他大哥,老在人家家里写作业。
倒是喜平的爸爸讲理,老说:“谢谢!谢谢!”“哦家大小子学习进步了,遇事也翻开阴阳了,可比以前机敏多了,多亏小光这个先生啦。”
说懂事,也算是懂了点儿事,不像以前,一放学就满世界踢他那个破足球了。但有时还改不了要踢一踢。
小丽的大哥还帮助老人。
我爷爷老问人家:“小光啊,来,来,来,我这个称啊,约了十二两,该算多少呀?”
“那不就是一斤二两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