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朵朵,在夕阳的映衬下,似是绽放着的鲜花。西州大学距离市中心差不多二十公里,是全国的名牌大学。车子出了市区就快了很多,路上的车子不算多。那时候买得起小车的可谓凤毛麟角,当然除了沿海一带的发达地区。坐在车上,只觉一排排路树一晃而过,行驶着的车子好像在追逐着落日的余晖,有点像夸父追日。
二十分钟不到,我们就到了西州大学。大学里宁静而壮观,古老的建筑在树木丛中若隐若现。林荫小道里,三三两两的大学生悠闲地散着步,不时传来一阵阵的欢声笑语。一种久违的感觉漫上心头,昔日的大学情景在脑里浮现……
穿过大学后,在往古墓的路上气氛骤然凝重而紧张。里面的安保相当严格,不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也是有几重检查站,还要登记、检查证件等。好不容易才到了古墓的地方,这时落日的余晖已经完全退隐,地上的光线也暗淡了许多。
放眼看去,只见古墓四周都设有岗哨,探照灯在傍晚就开始启动了。整个古墓超过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看上去沟壑纵横。据说考古时都不用现代机械,基本上都是用人力挖土,小心翼翼,目的就是防止破坏古墓,破坏里面的陪葬品。所以现在看起来进展缓慢,应该还没有挖到古墓核心部分。
工地负责人姓莫,年纪五十多岁,身材中等,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肚子有点发福,看起来倒像是一只企鹅。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跟在莫主管的身后是一位老学者,姓年,年纪应该超过六十,有点瘦削,一副老花眼镜挂着鼻子上。时不时用手扶一下,防止眼镜掉下来,动作娴熟而显得有风度。但是我却看见他经常将目光从眼镜的上边掠过。他很健谈,也很风趣。当大家谈起西州的情况时,他马上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现在的西州是古都,历史以来大大小小在此建都的有十几个皇帝。为什么会在此地建都呢?其实地理位置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风水极好。秦朝和唐朝的龙脉就在这里,只不过秦朝气数不长!古代的关中,其实就是现在西州的一部分。关中本身就是一个颇具军事色彩的称谓,它南有秦岭作为屏障,北有厚实的黄土高原庇护,西有陇西高地,东面则有黄河、中条山、崤山,在山河之间建立关隘,有利时就可以出关攻击,不利时则可以闭关自守。在这些关隘里,最重要的有四个,所以又称“关中四塞”,即东面的潼关、南面的武关、北面的萧关、西面的大散关。
这四个关口都是扼守险要,都是战略要冲。萧关负责防备北方游牧民族;大散关则是川陕咽喉;南面出武关即可深入南阳盆地,南阳盆地往南可进入湖北腹地,往北则可进入中原;潼关则夹在中条山和崤山之间,中间又有黄河穿过,高山河谷,深险如函,所以古时候称之为函谷关是很贴切的,出函谷关则直接兵临中原。函谷关(或潼关)的具体位置虽然在历史上有所变动,但是基本上都在两山之间的那条线上。关中地区则为渭河、泾河冲击出来的平原,古时候号称“八百里秦川”,对于割据一方的政权来说,这块土地可以用来安民养兵。对于立足于关中、窥视天下的统治者来说,仅仅守着四关和关中土地是不够的,像秦汉隋唐这样的大一统政权往往南并巴蜀(今四川重庆)、北据河东(今山西),然后就可以由巴蜀顺长江而下去进攻南中国,出太行上进入河北腹地,进而统一全国了。而且东面的潼关也不是完全稳固的,还必须守住黄河,历史上曹操和马超交战时,潼关久攻不下,于是曹操分兵北渡黄河深入腹地夹击马超,最后战斗胜利。
现在这个古墓的风水,其实就是秦岭来龙,奔走数百里,起伏恢宏。到了这里已经近乎平原了。你们看入首处起土形少祖山,再由少祖山伸出青龙环抱穴场并转为案山。由少祖山右出一脉起串珠,远看就像一面面旗帜或枪剑。中间转西结为穴场即古墓,另一脉继续延伸起突右抱成为白虎。明堂宽阔,案山一重高一重,案外是大江,右水倒左。穴场圆亮,四周星峰错落有致,照应穴场,穴场藏风聚气,龙真穴的,喝形取象为“祥云伴月”,可谓九代富贵!
可惜历代政权更迭,战争频起,加上民间盗墓之风盛行,这里很多古墓都被破坏,能保存完整的少之又少!像现在这个古墓,如果不是埋在地下,可以肯定的说今天是不可能完整的挖掘……
年老学者一脸的惋惜,语气也变得沉重了许多。
给读者的话:
这两天都断网,信号很不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