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尾随那些人,却没跟他们回治所驻地,刘辛言凭着身手矫健,翻进了沿途的一家大宅院内。他拍晕了主人房里的一个中年男子,翻找了一身合适的衣服换上,然后悄悄离去。
茂陵是汉武帝皇陵所在,地势极好自不必说,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本地又是平原所在,本是适宜屯兵。可惜前几年,刚被吕布军肆虐,所以当前弘农的驻军反而不在此地常设。
刘辛言离开五行山时,已经做了打算,他想先以壮士的身份投军,进入某方势力,以壮士的身份而非文士,是因为后者总是要盘出身来历。
先站住脚,之后慢慢发展,提升权势,以充分的物质条件支持他的修行。至于他究竟和少帝刘辩有何瓜葛,是不是要复兴汉室,他根本不做考虑。
那些事重要么?
天下事,还有大得过“求长生”么?
投入哪一方势力,刘辛言也有几个方案。他之前已经推算出了现在大致的年代,那么较适宜的君主也就很显然了。
去西川投奔刘璋,可能有二十年不受战乱打搅,最适宜种田。
去荆州投奔刘表,可能有十年的安定。去江东或河北也不错,但其体系内都存在政事复杂,派系挞伐不断,也很伤脑筋;而且河北的安定恐怕只有五年了,官渡之战后,河北会陷入长期混乱。
当然还有最佳选择投曹操,和最差选择投刘备。
曹操从官渡之战后转身“位面之子”,能辉煌二十年,其身后虽有魏晋两朝更迭,但是麾下老臣们的权势并不会被动摇,除非站错队。
刘皇叔也是英雄,不过赤壁之战前,他始终颠沛不定,虽然他自己总能绝境逢生,可是跟随他的人都要倒大霉,连老婆孩子都难以避免。
刘辛言原打算根据离开五行山后的位置选择方案,如果在凉州,就南下CD投刘璋;如果在雒阳或豫州附近,就去投曹操;如果在长安附近,就暂时隐居,等曹操大军开来,也不需几年。
现在出现在弘农,却让他有了新的想法。刘辛言记忆里,西凉诸将驱逐吕布后,张济曾驻扎在弘农。后来,张济因缺粮劫掠南阳郡,被刘表军的流矢射杀。他侄子张绣接管了部队,并和刘表议和,驻扎宛城。
后来,曹操攻伐宛城。张绣本来已降,因曹操私纳张济遗孀而怒反,战乱中曹操折损了儿子曹昂和猛将典韦,这段故事极其出名。张绣的实力与曹操相差甚大,之所以能在对曹作战时几次占优,除了其自身勇武,还在于他手下有个了不起的谋士贾诩。
刘辛言不知道现在准确的时间,不知道张济是否已死,其军势是尚在弘农,还是已经转移宛城。但他决定一试,投入张济军,跟着历史进程,几年后进入曹操势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