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古凡的交换,也是他了结因果的方式。
好在中国人是环保意识极强的一个民族。
早在久远的远古时代,三王五帝们就已经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部易经,阐述的道理,就是平衡两个字。
在中国人的思维里,唯有阴阳调和,五行平衡,方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春秋以来的思想发展,更是将人与自然以及天地跟国家政治联系了起来。
古凡的植树造林,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朝歌人民的燃料用度,同样也是这样宣传的。
这么好的宣传机会,古凡才不会错过呢。而且他宣传人与自然,宣传他的植树造林,就是纣王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
而这时代的智者们也没有发现古凡这么干有什么不妥。
毕竟这可不是一个天下全归王一人的时代,“贤人”宣传自己“贤”,其本身便是公开允许的。
比如伯夷叔齐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人,孟子称他们是圣之清者。古人对伯夷叔齐投奔周国多有记载。
《吕氏春秋·诚廉》记截:伯夷、叔齐二人听说西周“有道”,便投奔西周去了。
这样的行为,如果在今天肯定会被骂个狗血喷头,可是在古代,这就是“贤”。
是儒家宣传了两千年的“贤”。
这宣传,也是没的说了。
当然,这两个人确实也是贤人。不过他们的“贤”却不是儒家所宣传的“贤”。他们的“贤”恰恰是儒家所未宣传,或者说故意不宣传的地方。
伯夷叔齐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人,孟子称他们是圣之清者。儒家对伯夷叔齐投奔周国多有记载。但他们到周国之后的情况就很少有人提及了。但这未提的,才是他们的“贤”。
他们深入观察西周的道德风尚,发现武王派叔旦去策反纣王的高官胶鬲,以“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条件,签订盟约,一式三份。一份以牲血处理之后埋在四内,然后各执一份而归。又派召公去策反微子开,以世世代代为长侯,又把桑林和孟诸这两个地方送给微子为条件签订盟约。一式三份,“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听到这些事情之后,相视而笑说;熹!奇怪啊!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道”。过去神农氏执政时,桉时祭祀,但不为自已祈福。对于大众来说,忠信尽责,但没有索取。武王用这种办法对待殷国,就是“以乱易暴”。现在天下昏暗,周德衰败。与其在周国混而玷污自身,不如避开他们而洁身自好。于是,他们隐居起来。
当然这不是说古凡也要隐居,而是说宣传的重要性。
人,特别是百姓,绝对是最容易忽悠的人。
好在古凡不是什么野心家,只是个问道者,所以他愿意给百姓们以实惠,以了结因果。
比如植树造林,比如开挖水井,再比如命令他们建污水处理系统。
污水处理系统,乍听上去,很是高大上,但是高大上有高大上的玩法,土法有土法的玩法。
土法的玩法也就是建一个池子,在池子上铺上砂石黄土,一个简易的污水过滤便完成了。倒入污水,让过滤后的污水再流入河川,便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不要忘了,商不过是工业的雏形,而这简易的污水过滤,二十一世纪的手工课,可是用的二十一世纪的工业污染水。
而且这时代,古凡干这些,绝对是顺应民意的。前面就说了,中国人讲究自然和谐。
对自然的不讲究,其实还是欧米鬼畜传过来的。
他们先洗脑百姓,工业污染没什么,当中国人接受了,又大唱环保之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