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军撤回冀中以后,华北的局势又渐渐缓和了下来。按说寺内寿一手上的兵力并不少,完全可以打一仗。特别是在冀中的外围,日军各部密密麻麻地围了一圈,有驻北平的第21师团,驻天津的第27师团,驻沧州的dú lì混成第7旅团,驻德州的dú lì混成第6旅团,驻石家庄的110师团。此外还有作为机动打击力量的第11师团。
这么多兵力似乎足够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向心合围的大扫荡了,像历史上有名的“五一大扫荡”也不过出动了四个师团(第26、27、41、110)和三个dú lì混成旅团(第7、8、9)。
占据这么大的优势却没有趁势拿下冀中,被日后军史砖家们视为北支派遣军最大的败笔。司令官寺内寿一更是吃了不少挂落,什么“无能的寺内”、“军界的耻辱”,总之没少挨骂。直到升任南方军司令官后,寺内寿一在回国述职时还被裕仁叫到皇宫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让他牢记华北的教训,认为正是因为他当初的不作为才导致后来的华北战局糜烂。
寺内寿一却是有苦说不出,本来他打算让第11师团向永定河以南、大清河以北的区域发起“扫荡”,借机试探冀中部队的战斗力和抵抗决心。但第11师团隶属于关东军,很快就被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召回满洲去了。
至于其余师旅团各有防区,轻易根本不敢出动。所以等唯一能够机动的第11师团一撤走。寺内寿一也就没兴趣再打下去了,只是吩咐华北各部严守铁路线,以防中**队破坏。事实上不光寺内寿一,就连裕仁和大本营也是这么认为的,裕仁还多次“下旨”让各方面军不得擅动(像朝鲜军擅自与苏联在张鼓峰交火就受到了严厉地训斥),以免影响武汉会战的大局。只是后来局势恶化,裕仁就不记得自己当初说过的话了,反倒想要追究前线司令官的责任。
有人可能要质疑,为什么四二年的时候冈村宁次就敢出动呢,而且还一举推平了冀中?原因其实很简单。两个字“伪军”!地方防务交给伪军之后。冈村就能把日军各部从繁重的守备任务中解脱出来,形成了机动打击力量。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五一大扫荡”之前,冀中所有的县城和较大的集镇甚至村庄均已被日军蚕食。像河间等深处腹地的县城甚至有伪军的一个联队驻守。而冀中八路军主力反倒被挤压到以深县为中心。东西长不到60公里。南北宽不过50公里的狭小区域。这种情况下日伪军事实上已经反客为主,要是还打不赢,冈村宁次不如买块豆腐撞死算了。
而现在寺内寿一却远没有这么好的条件。首先伪军的组建并不顺利,除了少量从东北带过来的伪满军队以外就没有堪用的。别说让他们去守城了,就是当炮灰都不够格,因为会严重拖累日军的行军速度。
寺内寿一实在看不过眼,便授意大汉jān齐燮元创办了数所军校,打算以此重新组建“可信赖的皇协军”。在日军看来,一支正规军队,它的基本干部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也正因为如此,日军早期对八路不甚重视,蔑称为“毛猴子”,直到百团大战之后才改变看法。
再说说齐燮元,这厮是北洋余孽,早年当军阀时没少戕害百姓,七七事变之后又投靠日本当了汉jān。在日军的帮助下,齐燮元于38年8月先后在北平的通县、清河办起了了军官学校、军官训练队、军士教导团和译务训练班等,为建军培养军官。
军官训练队,招募国民党军队失散的旧军官,培养连以上军官。军士教导团,招考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培养中士班长。译务训练,招考懂点日语的青年,培养日语翻译。此外还有培养汽车兵的驾校和培养宪兵的法务学校,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郑胡子从冯锟那里了解到军校的情况以后是眼馋不已,羡慕得直流口水。冀中军校虽然有不少领先于时代的战术思想,但限于各方面条件,整体上还是非常落后,更让郑卫国着急的是学校规模太小,短时间很难培养出足够的军官。
冯锟到根据地送“赎金”的时候和郑胡子秘密见了一面,得知这些情况之后就建议说:“既然冀中军校一时满足不了需要,何不派人去通州军校学习呢?”
郑卫国对这个借鸡生蛋的想法也很感兴趣,但担心计划不容易成功,犹豫道:“日伪当局肯定会审查,想混进去只怕不太容易吧?”
冯锟笑道:“容易得很,认得几十个大字的就行,只要不是缺胳膊少腿保证有一个算一个。”
原来,由于汉jān名声不好听,报考这些军校的人很少。齐燮元只好从生员待遇上做文章,用高福利来吸引华北青年。据资料记载,在校的膳食、服装、书籍、文具均由公家供给,伙食也不错,每周五还有二两肉的加餐。别小看这二两肉,当时地主也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二两肉包饺子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