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宜观位于长安城东部升平坊,属万年县管辖,而眼下万年令于墉,曾任职大理寺,实为毛维党羽,这日他正与几个属官“议事”,讨论平康坊几个艳名广传的都知娘子谁当翘楚,正津津有味,便听报荣国公登门。
既是太后党,于墉对比旁人当然明白几分利害,情知太后对卢家不怎待见,历来就敬而远之,可凭他这时官职以及寒微出身的家世,自然没胆量公然开罪公爵显贵,因此心里虽犯嘀咕,面上却不敢怠慢,亲自迎了出去,好一番客气寒喧。
荣国公也没急着说明来意,喝着万年令的好茶,一番谈古论今、天南地北的闲话,直将于墉绕得晕头转向,完全不知这太岁今日是被哪阵邪风刮来他的地盘。
不过于墉很快就体会到厉害。
当荣国公府侍卫押解着刘玄清在十余苦主气势汹汹的拥护下抵达县衙后,眼看着荣国公仍旧好整以睱抚须晃脑,不咸不淡说出一句:“刘氏这恶妇手里捏着不下十条无辜性命,受其骗财之贵族更非我荣国公府一门,罪行滔天可谓悚人听闻,为替于明府省心,某甚至已令家人察了个罪证确凿,内人因心怀义愤,今日当着百姓面前,当众揭穿刘氏恶行,于明府只需秉公处断,必被盛赞明镜高悬。”
于墉一张苦脸,满腹怨气。
这还真是人在衙内坐,祸从天上来,好端端竟被他摊上如此棘手事件!
就算于明府还没有奋斗到太后亲信的地位,好歹也是赤县县令,居正五品上,也算颇得毛维重用之臂膀,对于刘玄清如今作用当然不会全无所知,倘若只是几个布衣百姓击鼓鸣冤,他也不会有半点犹豫,先以诬告罪下狱,再上报毛维等着处治就是。
可偏偏今日有荣国公虎视眈眈,并刘玄清这一路押赴前来,又引得不少行人围观,蒋、朱两个为首的苦主干脆把刘玄清所犯罪行张扬告知,于是群情沸腾,除布衣平民外,也有不少游侠阔少起哄跟随,甚至还有荣国公预先联络之贵族苦主,也跟来旁观取证。
事情闹得这样张扬,于墉情知不妙,哪还敢二话不说以诬告论断。
一边暗示心腹速报京兆尹毛趋,这位本是毛相国侄儿,他一旦知情,毛相国当然也就知情了,一边却不得不在以荣国公为首的诸多贵族监督下,亲自前往咸宜观取证。
论理荣国公无权干涉万年令判案,更不说在场监督,然则荣国公却从来就是嚣张人,行事根本不依礼律,仗着苦主的名义,紧盯着于墉搜获不少丹药,又称为求公正,强逼着于明府当场请人验毒,总之不察出个结果来,荣国公大有坐镇不走的决心。
于墉那叫一个左右为难,而毛趋得讯后当然也不敢怠慢,火速赶往相国府,毛维却不在府中。
这时辰,非但毛维不在府中,便连谢饶平、韦元平等人也还在紫宸殿,等着烂醉如泥的天子清醒,他们好联袂劝谏。
已经足足等候了整个时辰,便连脾气最好的谢饶平也有些心浮气躁起来。
若是普通国政,三大相国当然不会如此尽职尽责,就算天子醉酒未醒,将已经起草之敕令交予内宦便罢,次日来取,即能推令施行,横竖也无需征求天子意见,天子也无心过问仔细,只负责签章盖印罢了。
可今日所谏之事,却必须要天子首肯给出个明确态度,两日后望日朝会上,才不至于出现任何波折。
好容易看见宦官一溜小跑出来,谢饶平忍不住急切迎上一步:“可是圣人诏见?”
“圣人今早便觉不适,安歇才醒……”内侍正在结结巴巴为天子晾着三位国相久等圆场,已经被极度不耐的毛维推去一旁:“醒了就好,我等有要事急奏,还不领路!”
韦元平翻着眼皮瞅了毛维一眼,本是要斥责他对圣人不敬,可到底因为大局为重,才忍下没有借这机会打压政敌,冷哼一声,甩甩袖子跟在后头,反而成了最气定神闲那个。
太后既然已下决断,势必预料到天子不会反驳,真不知谢、毛两人火烧火燎有何必要,如此沉不住气,简直上不得台面,韦相国的心思,已经开始盘算当两日后太后如愿听政,怎么开展新一轮争权夺利的斗争了。
贺衍昨晚又饮了个通宵,任谁劝解都没效用,便连这时人还未完全清醒,歪在坐榻上一个劲揉着额头,身边只有一个秦桑服侍,其余都是庵宦。
便连几个相国入殿拜坐后,他依然是半醉半醒模样,压根没打算摒退宫人。
天子不自觉,相国们自然也不好主动提出“私话”,韦元平抱定主意坐壁上观,谢饶平只好冲毛维丢了个眼色。
“圣人龙体可仍觉不适?”毛维当然不会明说天子酗酒,宿醉未醒。
“有何要事,非得吵着面圣?”天子不答反问,接过秦桑递上的茶汤喝了一口醒神,看也不看三位国相一眼。
↑返回顶部↑